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广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28-31,56
对学界关于"文王玉环"铭文的考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周文王联合"唐人"大战之敌人,既非"■人",也非"贾人",更非商朝西方方国"■人",而应该是"壺(胡)人"即匈奴,亦即周原卜辞H11:232"其于伐■□"所记之"■(胡)"。 相似文献
2.
唐燮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4):61-66
编年体虽经干宝倡导、改良而久晦得显,然其与纪传体颉颃史坛之格局,仅存续至5世纪三四十年代,而告终于范晔《后汉书》对纪传体编纂方式的改进。总体上不足以与同期纪传史分庭抗礼的两晋南北朝编年史,之所以如此备受刘知几的推崇,其关键就在于它们多能遵行自《春秋》《左传》以来的编年史之定式,注重宣扬史学的政教义理功用,从而契合了刘氏史以致用的价值观念与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3.
杨栋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9-62
中国古代文献载有禹母修己吞食薏苡而怀孕的传说。"薏苡"作为植物再生的仪式和象征,它只是这一传说中的神显植物,在神话思维中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把薏苡视为夏族的图腾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复关”与亚太经济发展——兼论“市场领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进中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结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雅图首脑会议的召开,都是震动世界的大事。这两件事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更高的层次来研究中国的“复关”以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问题。 中国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申请恢复其原始缔约国地位,现已走过将近八年的艰难历程。目前,中国“复关”谈判已进入确定议定书内容和关税减让谈判的关键阶段。关贸总协定既是一项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规范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丰富发展的国际协定,也是一个协调各国利益的临时机构,而当乌拉圭回合协议1995年生效后它更将成为一个正式的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制约着世界90%以上的商品贸易,乌拉圭回合的成功更将使它的约束范围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几乎所有的经济贸易领域。因此,中国的“复关”过程及其最终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地、大踏步地重 相似文献
7.
梁承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46-50
政治权力起源是近年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伍代春先生与陈昌文先生合作的《论权力产生于差异》一文,将权力产生的原因从物的因素推进到人的因素,在深刻性上比"占有"论前进了一步,但此种观点犯了原子主义的错误,难以阐明权力产生的动力机制。通过结构主义分析,可以得出政治权力产生于人类群体现实性的"共存"的需要。权力是群体共同体的一种结构性属性,任何个体(或个体差异)都只能是这一结构的更为初始的构件之一,"个体差异"只能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个体精英与其能力是共同体根据现实需要而选择是否托付职位的依据。个体差异或精英因素,可以扩大权力,但不能产生权力,群体需要的召唤才是政治权力产生的结构性根源。 相似文献
8.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11-117
学界此前关于"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多措意于"言志"与"缘情"的对比,有关"缘情"与"绮靡"关系的讨论,亦普遍倾向于指出其关联性。事实上,"缘情"与"绮靡"所指涉的两种文学思想分属"质""文"两端,在传统"诗言志"话语的权威逐渐消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虽相对"言志"话语而言确有其价值导向上的相通性,但同时亦呈现出相当紧张的张力与竞争关系。作为不同层面的价值诉求,"缘情"论与"绮靡"论两类话语在诸多时人论述中都留下了冲突与竞争的痕迹,二者的交织与纠葛,充分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生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张和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庄子·齐物论》首推“天籁”,然而,后人对于“天籁”的理解与庄子本义多有出入.通过对庄子哲学一般学理的分析,再结合庄子对“地籁”、“人籁”、“天籁”所作的具体描述,即可发现,庄子是在与“地籁”、“人籁”对举的意义上推出“天籁”的,其所强调的无非是:与“物于物”的“人籁”、“地籁”有所不同,“天籁”则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即“天籁”已经超越了“物”的“二类相召”性,对万物的变化一律采取淡然处之、漠然应之的态度,从而做到了“喜怒哀乐不入于胸中”.鉴于“天籁”所体现出的这一典型特征与庄子所构想的生命终极形态(“至人”)具有内在的关联关系,故“天籁”的推出,乃庄子哲学自身的理论诉求使然. 相似文献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百年来,比较文学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比较学者研究向度的分异。研究向度是指个体比较学者潜在、不自觉、难以被自己所觉察的研究偏向。基于平行与影响两大类型以及趋同与趋异两大方向,研究向度可四分为:平行/趋同、平行/趋异、影响/趋同与影响/趋异。比较学者一般在这四向中偏向其一,不同研究向度具有等价性。但长期以来,由于比较学者研究向度意识的缺失,时常导致对异向者的误读与指责,如于连、曹顺庆(平行/趋异)对钱钟书共同诗心(平行/趋同)研究价值的批评与否定。研究向度的系统揭示,可使比较学者重审本己与他者研究向度的差异,实现对本己的超越和对他者的接纳。 相似文献
11.
蒋广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7-24
"干"的本义为进攻性兵器。"天干"十字,实是以"甲"为冠的古兵器名字的有序排列。揭示这一隐秘的关键是:一、从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甲"的最初形态)可能取象于古代"张弓引矢"的合体之形,后转为象护身之甲;再证"丙""丁"亦与兵器相关,进一步支持郭沫若等人对其余数字皆取象于"兵"的解释。二、从思想史的角度证明:作为兵权崇拜取代"性征"崇拜的时代标志,古代人借用兵器名排序天干,出于兵器为圣人所造,并仅可用于执行天讨、天伐的认识。这种"代天伐恶"的宗教观念是炎黄以来我祖反对抢掠、争利以及欺凌弱小民众等非正义战争的过程中滋生出来的,至夏、商之时成为一种天治主义的意识形态;周朝将之向人文主义方面推进,春秋时期演变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从而构成了《孙子兵法》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109-113
社会法并非自古就有的部门法,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失灵和社会风险、经济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社会法由此兴起.本文从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出发,并结合形式法范式到实质法范式的法律发展轨迹,分析、探讨了"双向运动"对现代社会法的深刻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对社会法的兴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弥补形式法范式法律的不足以及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风险,带有追求实质正义气质的现代社会法从"双向运动"中被发现并逐渐兴起;在反市场扩张的社会保护运动中所彰显的劳动力"去商品化"理念是现代社会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对社会自我保护本能的承认和实现,就是最初的社会法制度形式,或者说,是社会法制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1-59
在中国美学界,"意象"是一个极具学术生命力的核心范畴。当代"意象"研究的学术实绩值得肯定,但在语源阐释与思想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追溯"意象"语源,应当注重"象"的中介关联性,继承早期的"言""象""意"三元范式,重新认识并扬弃明清时期的"情景交融"等二元范式。在研究方法上,无论"主客二分"还是"超主客二分",都不能真正摆脱二元范式的窠臼,亦不契合中国思想实际。在基本理念上,"意象"研究应当奠基于先秦时期即有的"和实生物""相异者相济"理念。明清时期何景明、王夫之等人并非反对"分",而是反对"离",其思想实质是主张"相异者相合"。基于"异在论"立场,所谓"审美意象"就是以一"意"("游观意识")摄三"象"("心象""物象""语象")为基础的上下贯通与三元交融的体验活动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梁承碧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179-183
伍代春等<论权力产生于差异>一文以原子主义假说为出发点,批驳了权力产生于资源占有这一成说后,提出权力产生最本质的原因是"个体差异".这使政治权力的产生被蒙上了一层难以捉摸的偶然性色彩;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诸如权力合法性问题、人民主权学说等政治学理论的困境;与君主立宪制的精神也无法相容.人类作为一个以群体的方式生存着的物种,持集体主义预设,诉求于结构主义分析是合理的.由于权力是共同体的一结构属性,因而当产生于"共存"需要. 相似文献
15.
关树法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文言虚词“焉”最常见的用法,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指代处所、人事,放在形容词的后面指代比较的对象。清代学者把“焉”的这种用法训为“于是”;现代的学者又进一步称它为兼词。从训诂的角度把“焉”训为“于是”,“通古今之异辞”,当然可以;但按语法学的要求把“焉”定为兼词,却不可不慎重。兼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们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后世的人们根据后世的语言习惯“分析”出来的。那么“焉”在历史上是否本来就是一个兼词呢?我们说不是。因为在“焉”的上述用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形成兼词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程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83-88
梁焯是明代成化至嘉靖时期佛山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作为南海士大夫集团成员之一。对佛山的宗族、政治和经济影响较为深远。他始终追随王阳明.崇尚理学.有不少佛山弟子。在思想史方面,梁焯对佛山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梁焯研究进展缓慢.而且还存在不少误区。笔者希望通过家谱族谱和各种相关史料整理、考证、分析和研究.使人们能够加深对这位佛山著名历史人物的了解。梁焯的从政经历.特别是他在理学上的见解,文献资料中的记载都比较简略,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读《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动态》(1984年3、4期合刊),有同志撰文《金代冷山考》中谓:“近年又有人推定今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为冷山所在,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墓地的所在,并不一定是故乡的所在.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完颜娄室的墓地在长春石碑岭,但娄室的故乡.而是‘居阿注浒水之源,为完颜部人’,后迁到‘雅达澜水、拿邻、麻吉等七水之人皆附丽焉’.‘太祖命它为黄龙路统牧,天会八年(1130)十二月九日卒于泾州,回□之西原,年五十有三,葬于济州之东南奥古里’(见娄室碑文).又如乌古论元忠的墓地在北京市丰台区米粮屯村,而其家属的故乡确是‘上京独拔古栅人’(见元忠传).”另,又见《辽代宁江州续考》(《博物馆研究》1984年1期)文章,亦有如上意见.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两晋南朝入仕道路研究之一——两晋南朝的“直接入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新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唐长孺先生指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各项选举必须依据中正品第,但出身授职还得通过各条入仕道路”。因此,要对魏晋南北朝的选举制度作全面了解,就必须研究入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王伟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147-150
“斯密悖论”至今仍没有得以解决;“矛盾人”观点在探讨人自身矛盾显著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斯密悖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方法论缺陷;通过对人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牲、善与恶、义与利等具体矛盾形式的分析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斯密悖论”产生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因,并试图以“矛盾人”解答所谓的“斯密悖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