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使命,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时刻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内部与外部的交易成本制约着我国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制度化的诚信能够比较理想地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保障私营企业稳定发展的制度安排.完善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实施全面诚信管理,建设诚信文化等,是构建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清洁生产的技术创新存在创新动力不足 ,思想认识和创新能力上也存在障碍 ,创新服务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经济学的提出和盛行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带来重大影响,它关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程序及目标的变迁历程,对于理清改革思路、确立今后的改革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制度创新,其核心是实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改革的发展和深化还要求政府的机制和职能也作出相应的有效的调整和转换。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激励空缺”是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中一个独特的历史难题。解决这一历史难题,需要结合国情批判地借鉴国际企业界期权报酬制度等有效经验。为此,本文在概括分析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的主要问题和评述从“承包制”到“年薪制”的制度变迁基础上,专门探讨了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障碍与政策选择。作者认为,推行企业家期权报酬制度创新,应根据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非上市国有大、中、小型企业的各自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推动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对于优化城市群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创新发展中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包括城市群协调机理模型、产业转移的概念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然后,以皖江城市群为例,对皖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集群分析,并进行了集群间的产业链关联分析;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问题,重点分析了区域合作模式、共建模式和特色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区域公共治理理念的缺失、公共政策的失范和行政壁垒的存在等因素,建立和创新一套有利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管理体制,已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最紧迫任务,要形成区域公共利益价值取向,使区域间的公共问题高效率解决,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行政壁垒。必须要推动省级区域立法支持,创新区域公共政策,完善区域政府竞争与合作规则,完善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和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制度:一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制度;二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制度;三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制度;四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协作制度;五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六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构建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改革不配套的主要表现是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不协调,其原因在于:一是对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创新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二是对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供给不足;三是受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水平的制约。要构建和创新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必须将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相结合,将其放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来审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 ,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等制度衔接配套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释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循环经济实践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并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作用取决于制度环境变迁。从理论上看,创新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经济发展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与产业融合,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强化市场竞争,制度环境对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具有调节作用,创新和制度环境改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利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均能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第二,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创新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的外溢效应,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三,城市群发育程度和城市区域一体化水平不同,创新和制度环境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改善制度环境,进而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长期激励空缺”是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中一个独特的历史难题。解决这一历史难题,需要结合国情批判地借鉴国际企业界期权报酬激励制度等有效经验。为此,本文在概括分析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的主要问题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企业家期权报酬激励制度的国际经验。最后,专门探讨了我国企业家报酬激励制度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障碍与政策选择。作者认为,推行企业家期权激励制度创新,应根据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非上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非上市小型国有企业的各自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它们是同一创新过程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本文在界定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的基础上论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知识创新应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从起源上看,制度及其创新是人的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从功能上看,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以及经济行为。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制度及其创新对人的发展划定了一个边界。制度及其创新既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又体现了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建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4):83-89
知识产权法定原则不仅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而且是知识产权立法的方法性原则。该原则贯穿于知识产权立法的始终,贯穿于知识产权的所有制度与规范之中。它是一种对知识产品以法定方式予以赋权的方法,体现了知识产权立法的显著特点。将该原则确立为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其正当性。该原则具有重要功能,对知识产权法定原则进行正确分析和定位,能够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应选取适当的立法模式,应不断创设和确认知识产权的新权利类型,应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并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律,应符合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确立营口港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港地位,对实现区域经济外向化、国际化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是中国未来改革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为搞好制度创新,我们应当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遵循七项原则,即:坚持开放性,提升学习力;坚持可行性,提升直觉力;坚持系统性,提升整合力;坚持公平性,提升洞察力;坚持交互性,提升凝聚力;坚持前瞻性,提升预见力;坚持实践性,提升持续力。 相似文献
18.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西方重要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贡献是对制度以及对制度创新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诺思则把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结合起来,使制度创新理论更加完善。对诺思的制度创新理论加以研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并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 ,各地可以在维护农民既得利益的基础上 ,寻求适应本地的、合适的土地制度 ,通过土地制度的再创新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未来我国农业土地制度的变迁是需求、供给和政府强制性变迁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地制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认识不足、重经营权改革轻所有权改革、“一刀切”等误区。目前,我国各地在实践中推行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既有利又有弊。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符合当地情况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路径依赖”的有关思想,在制度变迁中,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时,也应该了解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惯性与趋势,在总结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一条适宜的农地制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