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国民党独裁之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但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即不但使民众对宪政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它自身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而且使民众有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借口。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是国民党统治的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又是对国民党的有效制约,其中的民主成分为民主力量争取宪政民主提供了武器。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国民党既不肯也不敢抛弃,但也不愿实行,而是采取武力压制与不断开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相结合的办法,这使其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政变",随后国民党政府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统治制度。为抗议国民党的独裁体制,以胡适为核心的"人权派"自由知识分子以《新月》刊物为阵地,发起人权运动,宣传"人权"、"自由"、"法治",抨击国民党的训政体制。由于运动本身存在的局限,以及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要求团结一致抗日的形势下,运动未能取得成功,但运动的发动及人权理论的宣传,仍然在现代中国的民主宪政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所出现的特定的政治环境,使国民党面临着和平民主或内战独裁的两难选择。最终,基于党派及其私人的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于共产党力量的低估,国民党选择了内战政策。这一错误的政策选择,使国民党政权很快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丧尽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的发展脉络(192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纯 《江苏社会科学》2003,8(2):181-185
“以党治国”理念是“训政”时期国民党政权运作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国民党自称是遵循孙中山遗教,履行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从形式上看,这一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对孙中山的思想有继承的成分,但实质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别。由胡汉民一手拟订出来的《训政纲领》,以相当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以党治国”体制初步确立下来。其后不久,蒋介石主持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取代了《训政纲领》。蒋介石“以党治国”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同时由他个人独裁。  相似文献   

6.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政治中 ,无论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 ,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并直接受其影响 ,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时才能获得民众支持 ,从而获得政权统治的合法性资源。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学原理 ,考察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其大陆统治过程中 ,奉行一党专制、领袖独裁的政治信条 ,排斥、打击异己的政治力量 ,堵塞了公众的参政渠道 ,公众参政危机爆发 ;而游离于政权体制之外的社会各阶层又以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式反抗现政权 ,使政权丧失了民众信任 ,认同危机爆发 ,政权丧失了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资源。这样一个丧失了民众支持的虚弱政体 ,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 ,其失败的命运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俞祖华(烟台师院历史系)"训政"说是孙中山建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依照他的构想,在军政时期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进入训政时期,以为达到宪政时期、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渡时期。由于后来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借口实施"训政"而实行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9.
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在不同时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 1 92 7年至 1 938年 ,以国民党系统内的制约为主 ;1 938年至 1 94 7年训政结束后 ,以国民党系统外的制约为主 ;1 94 7年至 1 94 9年宪政时期 ,受来自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受过系统的英美现代思想教育。但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方法有了明显的转向。他认为党员和民众的自由太多才导致革命的失败,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取得民权,只能由国民党一党训政,才能平稳转向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政权溃败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中州学刊》2001,4(4):179-184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反映的不是军事的失利和组织的紊乱,而是政治制度和体制结构的腐败,是在于刻板、僵硬的政治体制和大政方针决策的错误,这是战略性的失误.简单地说是独裁和内战引发革命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国民党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和美元,但缺乏对中国未来的新远见;国民党领导了8百万的军队,但却没有领导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的 2 0多年间 ,蒋介石集团长期以“训政”为幌子建立并强化其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由于它背离了孙中山“还政于民”的初衷 ,也违背了广大民众的意愿 ,这种改头换面的“训政”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并注定了其最终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宪政哲学的本质是如何看待人.以王道仁政为基本特征的儒教宪政,建立在“天人合一”的人性假设上,以贯通天、地、人的圣王统治为前提,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中和为天下之达道,以贵民、富民、教民为核心职责,以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实现天下大同为目标.施行这样的“王道仁政”,君王的统治就符合天道民意,否则,革命将重建新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思想与饭碗     
1969年9月16日,自由思想者殷海光先生在贫困交加之中,因胃癌复发病逝于台大医院. 如此一位学有成就的学者,晚年为何如此困窘?一切均是殷海光先生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决捍卫自由,要求国民党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激起了国民党的极端仇视.  相似文献   

15.
绩效合法性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注于提升统治绩效特别是经济增长绩效,是后发国家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普遍性政治策略.这一策略选择有一定客观现实依据,同时也容易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单纯的绩效合法性战略无法支撑整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而且极易陷入"绩效合法性困境".超越绩效合法性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体现政治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宪政制度体系的建设,从政治结构的合法性中导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天府新论》2015,(2):53-59
施米特是魏玛德国宪政危机时期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他不是魏玛宪政的敌人,而是其积极的捍卫者。施米特基于合法与合法性的辨析,回应了20世纪30年代魏玛德国的宪政危机。不过,施米特捍卫魏玛宪政的理路亦存在问题。1933年后施米特一时投靠纳粹政权,进而阐发一种不无纳粹色彩的新法理学,这与施米特自1920年代以来对宪政与民主合法性的基本理解相一致,也暴露出施米特合法性理论本身的限度。法律实证主义的合法观念固然僵化,施米特的合法性理论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17.
曹振华  李彬 《理论界》2013,(12):141-143
近代以来,q-国闭关锁国的东方朝贡体系被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的粉碎,卷入世界体系,重新开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面临着多重危机。在中央权威弥散,对外独立主权丧失,传统社会解体,政治民族缺位的建国困境之下,国民党选择了以党建国之路,这具有历史合理性。在历经议会政治失败之后,孙中山毅然选择了以党建国之路,设想依靠强大的革命性政党来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先后经军政到训政,最后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8.
胡汉民“训政”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李黎明胡汉民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最早的组织者,而且是国民党"训政"制度的奠基人。研究胡汉民的"训政"思想,特别是它的形成和特点,对于研究国民党的训政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胡汉民的训政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国民...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伍铁平 《云梦学刊》2008,29(2):27-30
抗战时期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民主堡垒,是当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反对国民党腐败、独裁、官僚统治的学生运动的中心.当时在学生运动中广泛流传一首歌:<跌倒算什么>.我仍记得这首好歌的歌词和曲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