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35-37
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文论对它在理论上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在汉魏至南朝时期主要表现在“气”、“神”、“理”三个方面,在唐宋时期则主要体现在意境说上。 相似文献
2.
周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形与神最早是作为哲学范畴出现的,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我国文艺批评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谓形,即是指形体,神则是依附于形并主宰形的活动的灵魂。就文艺作品而言,形是作品中对于对象可见可指可认的外部形状的表现,具有确定性、实在性和可测量性;神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对象所具有的生命灵气,或主体用自己的心在对象上所感悟到的生命灵气,它带有直觉体悟性,不可确指性。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形神论,要求形神兼备,更强调重神而略形,所谓“传神”的思想乃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4.
创作快乐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层面,自东汉至清代,此论贯穿古代文论史、文学史近两千年。创作快乐之原因主要表现在审美感情的抒发、想像虚构的自由展开及作家艺术才能的发挥运用等方面。此论对于全面正确理解文学创作论、创作动力论及文学消费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大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9-84
古代文论具有多种形态。其学术形态,由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讨论问题的反复深入及趋向极致构成,是古代文论的理论基础。其实用形态,以密切联系大众需求而产生,由大量的指导写作的书构成,是大众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依靠。其资料形态,为有意识地系统化地收集诗史资料、编纂某一时代的文学纪事而构成,为文学史、文论史的资源性材料。其适性生活形态,为文论家自我撰作文论时的精神状态与成果展示,以赏心悦目为其宗旨。完整地把握古代文论的诸种形态,把握其相辅相成的统一性、整体性,才能完整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6.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111-115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为产生期,唐代为拓展期,宋代为充实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情景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历时承传、梯度拓展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中国古代文论意象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物象是形成意象的基础阶段,兴象是揭示意象内涵的阶段,意象的出现则标志着古代文论成熟完善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袁济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39-45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是中华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民族与审美特色与汉族文论相融相进,二者在宗教意识、思维方式、审美心理、载体表现、文艺功能、叙事表达等方面的族别研究有着鲜明的不同,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价值,因而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物感论维面的承传;二是兴会论维面的承传;三是“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轨迹,呈现出梯度拓展、充实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魏宏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6):30-34
“体”、“势”、“体势”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体”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物象风格。“势”是艺术作品所含蕴的飞动之美,是由欣赏者所感悟到的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的张力。“体势”则是艺术作品的物象形体凭借着虚实节奏的流动,所激荡出的感人的艺术生命的扩张力,它既是审美构成的重要因素,又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品评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曾小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105-108
相对于用文言文书写的传统文学理论,古代白话文论因其语言的通俗性而更便于人们的理解与应用。然而,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包含了古代白话文论在内的传统文论的批评功能持否定态度,且纳入到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中,使得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应有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古代白话文论的梳理、学术界对古代白话文论的认识,以及古代白话文论在教学中的意义为线索,深入分析以古代白话文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当下意义,并由此揭示古代白话文论于文学理论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顾明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96-106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和不尽之意等。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关心的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创作,虽然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深深烙下了中国美学思想直观和印象式的鲜明特征,但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开放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并不企图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在古代文艺领域的表现,而是要在后现代开放性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审美暗示的一些重要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并对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进行现代转化,为建立中国的开放文论做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4.
刘连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96-100
西方现代作者理论批判了主体性的作者,从而否定了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权威,但它自身却未能从这种主体性作者理论中完全解脱出来。实际上,作者对作品解释权威的丧失并不是由于文本的游戏和读者的狂欢,而是作者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融化成了流动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作者通过自我对话超越其现实存在,走向理想存在,并在作品中留下这一对话的记录,因而作品正是这一对话的展开,它召唤着读者也参与到这一对话中来,并在这一对话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5.
林衡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18-21
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必须注意三点:一是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必须"接着"刘勰<文心雕龙>等中国文论的优秀传统"讲",二是要体现现当代精神,就要以西方现当代相应的文论体系框架为参照,三是要遵循康德关于体系建构的原则,即"我们所谓的体系,是指许许多多的知识种类在一个理念下的统一性".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从"纲"角度讲,可以构想为一个以"道"、"圣"、"文"、"观文者"四范畴为纲的纲目性体系,并为"道"所统一的贯通性结构. 相似文献
16.
詹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3):105-108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型,在质量标准上有其特殊性,而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和目的语文本的创造使文学翻译的全过程被置于文学理论的制约之中.基于文学翻译的固有特性,以及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创造性作用,文学翻译同样需要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元骧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4):42-47
文学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学说,历史上各种文学理论之间的分歧和对立,说到底都是由于各派所持文学观念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要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就必须确立一种正确的文学观念,应联系文学理论的历史,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对文学性质作纵横交叉的研究,并强化"问题意识”,这对于推进我国当今文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泽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86-90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古代文论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而《易经》却是中国古代文论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对古代文论综合创新实践方式的探讨以及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的相关理论展开必要的批评,都离不开《易经》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若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27-131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存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倾向。在当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中 ,应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西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 ,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作为在逻各斯中心体系之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呈现出与西方文论迥异的非逻辑性、非体系性的具体形态 ,这是由汉文字写意表形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