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三十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大危机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境 凯恩斯主义是在三十年代资产阶级大危机的困境,传统自由放任论失灵的背境下产生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出现了两件大事,其一,是1929  相似文献   

2.
战后英国出现了法团主义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法团主义的产生无疑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发展到高峰。但凯恩斯主义和法团主义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步暴露,英国保守党右翼要求转向自由资本主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经过60年代的鲍威尔主义和70年代的意识形态反思,保守党最终选择了以减少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的撒切尔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概括西方经济学中“自由经营论”和“国家干预论”两大思潮兴衰交替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原因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克林顿经济学的出现与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关系。文章着重阐明了克林顿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及其前景,认为凯恩斯主义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的产生,在美国是顺乎潮流的,但并不能根本解决美国经济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两种经典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其任务是根除经济危机;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异常波动,任务在于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劳动者绝对贫困,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彻底消除经济危机的办法是生产关系变革;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消费倾向降低,实质是有限需求不足,治理经济危机的办法是刺激消费需求。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规律为视角,把经济危机作为社会问题,理论视野更为宏阔;凯恩斯则以经济发展规律为视角,仅把经济危机视为经济问题,理论视野及适用范围相对局促,从而影响其理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派的一般均衡论相结合,形成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派,它的代表是以萨缪尔逊教授为首的“新古典派综合”。它占据了美国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达三十年之久。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战后长期经济增长中所积累的矛盾,一起爆发,国际通货危机、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率增高,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像失去了轮舵一样,在大海的风浪中傍徨。西方经济学家将失业率增高、物价上涨、经济停滞同时并存的现象叫做“滞胀”。在七十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滞胀”的危机面前,美国凯恩斯派束手无策,再也提不出任何对策。1971年12月,琼·罗宾逊夫人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上,以《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为题,事实上指出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新凯恩斯主义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学派 ,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它的新颖之处在于 ,用“粘性”理论取代了其他凯恩斯学派的“刚性”理论 ,并从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进一步用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现象 ,从而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促进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复苏。  相似文献   

7.
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经济增长被作为中国的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从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看,我国历来重经济目标的实现,忽视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的协调。要解决我国经济"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一贯践行的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工具进行反思,结合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理论并指导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罗运贵所著的《新宏观经济学》超越了凯恩斯主义,从概念到调控手段均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可以借鉴该书中的创新性理论与见解来推动我国对宏观调控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比战前有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各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也持续地加速上涨.这三种同时并存的现象,同凯恩斯主义鼓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干预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虽然花样繁多,归根到底不外是借助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种种措施,来扩大货币流通量,以增加全社会对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本文试图探索的正是凯恩斯主义这套扩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六年十月下旬,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学会、青年教师科学协会和研究生会,为纪念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五十周年,联合举办了凯恩斯经济学专题讨论会,经济管理系主任厉以宁教授主持了讨论会并作了总结发言。与会同志认为,“凯恩斯革命”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与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潮激烈斗争的产物;代表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凯恩斯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得以应运而生,并为避免经济危机过份尖锐化提供了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经济中的矛盾。与会同志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在理论上承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及心理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经常性的失业和生产过剩,在政策上确认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防止和应付危机进行必要的和合理的财政干预,在方法上采用以国民收入均衡分析为主的宏观分析,这正是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无疑,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但是,并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否定了其中一部分观点,主要是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宏观分析部分,把微观分析部分作为前提接受下来。与会同志认为,即使没有凯恩斯经济学,战后西方经济仍会有较快的增长,这是由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技术进步、由于战争抑制的居民需求的迅速恢复和增长、城市重建及世界各地局部战争的存在等内在因素决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只是暂时的,如果把战后西方经济增长简单归功于凯恩斯经济学,则夸大了它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战后西方没有发生象1929—1933年那样的大萧条。这与凯恩斯经济学的抑制或减缓萧条的作用不无关系,当然凯恩斯经济学这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计划与行政命令的结合,用行政手段贯彻计划。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基本是前苏联模式。60年代经济界对苏联模式进行过反思,但由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没有摆脱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实际上,恩格斯早在1891年《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就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向计划性发展;1918年列宁再次指出:"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西方那种指导性计划(宏观调控和一系列规则的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但是,前苏联和我国都把凯恩斯主义当做帝国主义辩护士进行批判。上个世纪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行,开始了指导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是又被当做是"修正主义",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理论界开始重新评价凯恩斯和东欧模式。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界真正达到了思想解放,中国真正走向了市场经济,这个大方向应该肯定。但是,要真正理解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所朱绍文教授在我院讲授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时指出,经济理论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凯恩斯主义是在三十年代垄断资本主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战后西方经济在一个时期内的持续繁荣,并不是象凯恩斯主义者所吹嘘的那样,是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功绩,而主要是由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一系列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如战争期间开始的技术革新,战后民用工业设备的大规模更新扩大,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以及一  相似文献   

12.
凯恩斯“萧条经济理论”主张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直接增加政府的投资和公共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这一理论至今仍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理论与实践产生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当前正在采取的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某些方面的借鉴价值。但是,当我们正确评价凯恩斯萧条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时,则不可把它凌驾于马克思之上。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经济,是完全必要的,然而,马克思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相似文献   

1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利率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利息本质论"、"利息决定论"和"利息政策论"是凯恩斯主义利率理论的主要框架。此后,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沿着不同的方向做出了发展。其中,后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重视利率的传统,在利率的制度变迁、开放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模型以及新经济对利率政策的挑战等方面,开辟了有关利率研究的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偏执也阻碍了他们在利率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上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战后五十年代开始,英国的新剑桥学派系统地展开了对边际生产力论的批判。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是少见的。它对于凯恩斯经济学在战后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战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一) 边际生产力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资产阶级庸俗分配理论。这一理论本身并不是独创的作品,它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早期流行的马尔萨斯的“土地收益递减律”、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与十九世纪晚期边际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根据  相似文献   

15.
《通论》的研究主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确立的,“凯恩斯革命”在1924年就已经启动。20世纪20年代英国长期慢性萧条,1929~1933年世界性大萧条和1930年11月~1931年5月剑桥“马戏团”对《货币论》的批评促成了凯恩斯思想由马歇尔主义经济学向《通论》的转变,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仰则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 ,2 0世纪以来发生了两次深刻的变革。 2 0世纪 30年代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 ,开始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第一次转型。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确立了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 ,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升为主流经济政策取向。英美新保守主义政府上台之后 ,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的学说取代了凯恩斯主义 ,推动了欧美国家反滞胀的改革 ,引发了西方世界 2 0余年历久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新自由主义中确有一些反映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 ,它的一些政策主张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 ,它是代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 ,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其基本功能是调节西方社会政治观念 ,维护西方社会政治制度 ,欺骗和控制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 ,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理论表现 ,同时又是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走向国际垄断阶段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和其它问题相比,经济问题似乎给罗纳德·里根带来了意外的、决定性的竞选胜利。共和党控制了参议院,就能使里根更容易执行一种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两大理论迥然不同的经济理论,这两大理论在过去三十年中交替地左右着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18.
凯恩斯主义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恩斯主义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傅殷才,文建东本文在概括西方经济学中“自由经营论”和“国家干预论”两大思潮兴衰交替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原因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克林顿经济学的出现与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关系。文章着重阐明了克林顿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包括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主要指第三条道路。文章对三大社会保障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作了简要分析,认为三大流派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实际上是循环往复、交替出现的,所谓新理论不过是旧有理论的回归、修正或综合;三大理论流派主要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责任之间孰重孰轻所展开的争论;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回应与调整。  相似文献   

20.
相机抉择论是本世纪30年代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以及经济周期波动。在经济高涨时期,政府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反过来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二战前后,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凯恩斯主义”,以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来调控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消除和减轻经济发展中周期性经济波动的不良后果,也采取了相机抉择的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这种政策也被移植到新兴发展起来的股票市场中。我国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