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不仅从财政收支变化,而且更主要地从完善体制的角度来认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的回顾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作了若干重大改革,这种改革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的基本特征是行政性分权为主。针对过去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这一阶段改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崔生金分税制是世界各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国家与地方分配关系的~种通行的财政体制。我国实行分税制后,虽然强化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提高了中央收入占国家财政收人的比重,但财政分配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给地方财政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建国6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两个阶段历程经济体制、财政制度与国有企业效率三项改革.研究发现,6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财政制度与国有企业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分权制度、国有企业效率提升"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制度长期博弈的均衡解,只有达到上述均衡状态,我国经济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否则,我国经济运行将不具有平稳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分级财政体制问题,涉及各级财政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作过多次调整,但基本上未走出统→死→放→乱的循环。1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也使我国经济呈现出放→  相似文献   

5.
对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不能仅定位于压缩财政层级或县域政区财政脱困的权宜之计,必须将其提升至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高度。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文认为,应逐步通过解除市领导县的管理体制,重新整合县域行政辖区,以及必要的省级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地地方行政管理层级架构之后,方能营造出构建相对合理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可能性,进而使得“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研究建国以来上海市地方财政收支入手,指出过去地方财政资金分配上存在的问题与地方财政体制不完善有联系,提出完善上海市地方财政体制的几点设想,以适应改造和振兴上海,把上海建成为一个开放型、多功能的中心城市的新形势。这几点设想是:一、建立以分税制为主,共享制、附加制为辅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体制;二、建立以土地使用税为核心的地方税体系;三、扩大特种基金制度;四、建议中央建立对地方专项开发补助金制度;五、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六、大胆而充分地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7.
利用DEA非参数技术和受限Tobit模型,本文核算了分权财政改革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效率,并对影响该效率变化模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多样性,在我国M-型经济组织结构激励下,地方政府官员为政治前途势必顺应偏重于GDP的政绩考核机制,重物质基础设施,轻人力资本投资,挤占公共教育支出.同时,由于初始经济禀赋、区域经济总量以及经济结构等的差异形成财力上的巨大差距,在当前财政分权体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政策协调能力、税收返还谈判能力等方面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使西部在财政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财政分权的“趋好”竞争效应无法取得像东部的业绩,反而强化了财政分权的“趋坏”效应,更加忽视地方性公共服务需求,进而导致西部高等教育供给的激励困境.因此,当务之急要对西部高等教育政府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消除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预算软约束、国有资产流失、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等弊端 ,目前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 ,分级管理”体制亟须改为“分级所有 ,分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 ,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控制能力的弱化 ,不会导致“诸侯经济”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国有资产分级所有要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所有权在不同领域的划分原则 ;确定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划分标准 ,从而成功地实现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转轨之后,地方财政制度构成了分权财政体制的重要特征。由于历史、自治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差别使俄罗斯具有混合和不对称性联邦制特征,导致了体制的不稳定。地方自主权的缺乏,地方财政制度的安排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管理。因此,以提升地方财政自主性,加强地方财政责任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财政税收是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我国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一直滞后于财政收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更具紧迫性.公共财政体制不仅要完善分税制下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考评机制、法律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税收体系,规范包括非税收入在内的财政收入管理;从而建立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财税法律体系,推进财税法治建设,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8~2007年西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财力和GDP数据,把财政体制作为虚拟变量,构建五线段回归计量模型,实证分析1978~2007年期间我国四次财政体制变迁对西部地方财力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体制变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方政府财力的变动。  相似文献   

13.
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转型期分权化改革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创造流动性而掌握一部分财政和金融资源、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中的标尺竞争这两大因素,使得地方政府既有能力、也有动力选择和扶持主导产业;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后发信息优势,又使地方政府选择的主导产业集中于重化工业,并因此形成重复建设;而目前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难以支撑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为了避免上述负面效果,中国的产业政策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转型: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制度;限制地方政府扶持主导产业的能力;由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型为功能性产业政策;通过需求管理手段,为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Land Finance and the Tax-sharing System: An Empirical Interpre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的区域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发掘。地方政府行为受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尤其受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分税制集中财权使地方政府逐渐走向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为主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土地财政;利用省级的年度数据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无论如何评价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发展模式,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分税制都是一个理性化的制度变革,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互动框架,而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张模式是这次改革的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但改革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国有企业制度 ,而是要建立新的公营企业制度 ;这种制度的创新也并不要求实现政企分开 ,而是要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不分。具体的改革要求是变“国家所有、分级管理”为“国家管理、分级所有” ,即要将企业的所有权划分为各级政府所有 ,对公营企业区分中央公营企业与地方公营企业 ,因而资产的管理体制将与传统体制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双轨制的增量部分,项目制旨在通过国家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等项目手段,突破以单位制为代表的原有科层体制的束缚,遏制市场体制所造成的分化效应,加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投入。以项目制为核心确立的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级治理机制,并对基层社会产生了诸多意外后果。项目制所引起的基层集体债务、部门利益化以及体制的系统风险,对于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实现财政创新,促进财政发展。现代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创新的目标,也是财政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制度基础。一、财政创新发展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财政地位和职能作用将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我国目前财政状况却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  相似文献   

18.
业界新观察     
《青岛画报》2011,(11):39
调控须有长效机制财经评论人叶檀房地产价格松动,为久盼房价下挫者带来一丝安慰。但欢庆为时尚早,房价下跌的原因需要深层思考。中国房地产调控将近两三年就有一次,却未能使中国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未能让平衡的货币政策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压舱石。房地产市场的改革与土地财政、税  相似文献   

19.
一、对预算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迄今所进行的预算体制改革所采取的几种体制形式,实质都是财政包干制。以前,理论界对财政包干制大加赞赏,甚至有“一包就灵”之说;近来,对财政包干制的诘难日增。我认为,要正确评价财政包干制,首先要解决好一个方法论问题。财政包干制,既不同于统收统支的传统体制,又有别于将要形成的新型分级财政体制。如果站在旧体制的一端或者站在新体制一端看它,或褒或贬,都难免失之偏颇。作为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时期存在的特定的财政包干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正确评价财政包干制,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一)它是否对传统体制形成否定?(二)它是否符合新体制所要求的方向,或者说,它是否向新体制逼近了?  相似文献   

20.
一、调控方式的转换呼唤着调控主体的转换1.1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调控体系是按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计划部门是调控主体,指令性计划是主要调控工具,形成了“计划点菜、财政会东、银行出纳”的基本格局。这种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基本的思路是,从承认企业本体出发,向着“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向转换,实现调控方式的间接化。1.2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转换,不可能脱离调控主体的转换而自我实现。因为:第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计划、财政、银行等手段都具有内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适合于特定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