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到1950年美苏两国对犹太人的共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建国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美苏是战后冷战对抗的主要大国,对犹太人的支持均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苏支犹排阿的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权宜之计,对苏联则是实用主义外交。两国都是为了排挤英国,且对经历二战浩劫的犹太人抱有同情。  相似文献   

2.
在大屠杀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争论中,欧芝克创作了影响广泛的大屠杀作品《大披肩》,受到各类读者认可。运用叙事学方法和大屠杀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欧芝克的女性大屠杀叙事特征,分析欧芝克选取的历史原素材,阐释运用的叙事模式实现的完整叙事,解析母亲视角的特殊意义,提出女性人物的大屠杀经历将从性别视角突出女性历史性话语,映射犹太女性遭受的多重迫害,从母亲视角深刻体悟大屠杀对个体以及犹太民族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犹太小说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分析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这些作品中犹太作家对纳粹大屠杀的态度、犹太教教义对犹太民族的影响、犹太民族摆脱"异化"的困境及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园等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victimisation rate among Amsterdam Jews and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rviving the Holocaust. After linking a registration list of over 77,000 Jewish inhabitants in 1941 to post-war lists of Jewish victims and survivors, the victimisation rate lies between 74.3 and 75.3 %.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chances and risk of being killed are examined by using multivariable logistic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While male Jews had a reduced risk of death, in the end their survival chances hardly differed from females. Though Jews aged 6–14 and 31–50 initially had a lower risk of death, in the end compared with Jews aged 15–30 they had lower survival chances, just as Jews aged 50+. For Jews aged 0–5, it was the other way around. Immigrants showe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native Jews. German Jews showe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Dutch Jews, but Polish and other Jewish nationals showed highest survival chances. Jews who had abandoned Judaism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Jews belonging to an Israelite congregation. Divorced, widowed and unmarried adult Jews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married Jews and their children; Jews married to non-Jews, however, had one of the highest survival chances. Jews in the two highest social classes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jobless Jew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urvival was not random but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is sheds light on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conflict and violence: Nazi persecution reduced the Amsterdam Jewish community drastically, and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impacted the post-war Jewish popul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5.
在《圣经》中,上帝"严父"的父性特质贯穿整个犹太人的历史,但是在该隐杀弟这一事件中,上帝对该隐的父性却显示出独特的一面,即在"严父"的父性之外,还蕴含着几分"慈母"的母性。这种极具阶段性特征的父性,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的关于纳粹屠犹问题的研究,考察了中国学术界对纳粹屠犹事件的认识,分析了纳粹屠犹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及其世界化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异化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这与犹太民族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索尔@贝娄为代表的犹太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当代美国犹太人的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表述,他们作品中的异化主题不仅发掘了犹太人一贯的困惑和难题,同时也表现了形而上、世界性的人类境遇,显示了超越种族、国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意味着人类各个方面的进步,它包括科学、道德、艺术等领域全面的理性化的建设。现代性在实现人类可能性方面的潜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文明,但它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和危险。在大家沉醉于现代性的时候,鲍曼却深刻地指出了现代性的弊病。鲍曼认为,大屠杀不仅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反常事件,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技术的道德中立立场,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悲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配合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性。而拯救之途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应该无条件地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来。  相似文献   

9.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13世纪,哲学在西班牙犹太人当中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14世纪末,大批犹太人在暴乱之后改宗成为基督徒。哲学是否是导致犹太人背叛犹太教的原因?由于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内在冲突,一些人确有可能因学习哲学而失去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犹太人的改宗不应由哲学负责。一般民众宗教观念的变化主要是由现实原因造成的,而与少数哲学家的异端思想无关。  相似文献   

11.
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是与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紧密相连的.希特勒试图将这届奥运会变成炫示日尔曼种族优秀论的工具,因而竭力排斥犹太人参加;世界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为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对柏林奥运会进行了抵制;国际体育界尤其是国际奥委会的压力,使希特勒不得不步步后退,采取措施减缓并暂时停止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的运动成就给予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谬论以有力的回击.柏林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纳粹德国反犹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纳粹德国更加疯狂地推行反犹政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俄国犹太人来自哈扎尔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俄国犹太人问题在中世纪并不明显,政府的对犹政策相对于西欧来说颇为宽容,俄国犹太人属于自由民且享有信仰自由;到沙皇统治时期,犹太人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犹太人的境遇也发生巨变,沙皇政府采取排犹、反犹政策,从最初的排斥、驱逐、划定栅栏区,到最后演变成屠杀犹太人。沙皇政府对犹政策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美国音乐剧《演艺船》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引发了一场加拿大黑人质疑犹太权势的黑人权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黑人对自己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质询。《演艺船》事件折射出加拿大黑人盲目追随美国激进黑人的足迹,试图建立一个标志黑人非洲文化的社会,将黑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关系定义为受害者与霸权者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两个少数族裔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效应,也凸显出在多元主义文化下如何防止民族分裂和身份危机依然是加拿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是犹太民族恒定的文化母题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对这一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移位运用和艺术阐释。从犹太文化角度上说,承载马拉默德犹太观的小店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莫里斯的精神隔都(Ghetto)①和弗兰克的迦南圣地。同时,弗兰克的追寻之旅体现了马拉默德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他对全人类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颇富见地的哲学思考则表明其文学创作主旨衔接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mortality data of British Jews. Not much was known about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until recently. Recent availability of mortality data of British Jews represents a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Jewish demography. The study reported in this paper employs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mortality schedules and places the discussion of findings within the larger analytical framework offered by the existing tradition of research into Jewish mortality across the world. This paper addresses three principle empirical questions: (1) how does the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compare to the mortality of the total British population and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ithin this population?; (2) how does the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compare to the range of mortality schedul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3) how does the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compare to those observed among Israeli Jews?. The analysis is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in the light of other available 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on Jewish mortality. Specifically, the concept of Jewish pattern of mortality and its appropriateness within the context of British Jewish demograph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在轴心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类迈了一大步,走向了道德意识的新的深度.同时在许多文化中,在哲学、艺术和宗教领域,人类发现了新的方法去探索过失的意义和在道德过错中人类共罪性的意义.从孟子到苏格拉底等哲学家都开辟了新的方式来思考良知是如何促使人们感知到值得为之赴死的价值的.在古希腊的艺术中,通过悲剧形式创造了表达和推崇个人的痛苦的新的方式.在犹太人的宗教中,约伯和其他人对受苦的罪恶和过失的罪恶间的古老联系提出了挑战.当这种联系被打破时,其下一步就是从人类意识的大萌发时期进入到被称为良知的个人源泉时期.人类历史上这一丰富时期引导了人类意识从耻辱发展到负罪并且从共有责任发展到个体责任.在犹太人的宗教和古希腊人的哲学中,西方文明道德意识的建构部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曾接纳大批犹太难民使之免遭纳粹屠戮,这一事实足以令全世界犹太人对上海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由中、以两国合作兴办"上海犹太高科技工业园区",借助犹太民族的人、财资源来实现上海的硅谷梦.鉴于美以特殊关系和美国犹太人资本的雄厚实力,"拉以促美"的引资战略,这是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一条曲线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命即创作,创作即生命"言说着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生命个体灵魂的自我求证。他以独特的"审查世界"的方式审视人类的真实生存境况,包括自我的存在、犹太人的存在乃至人类的存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及人类存在的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及无归宿感,言说着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自从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会见开封犹太人艾田之后,西方才首次知道了在开封存在着一个犹太人社团.从此之后,西方的入华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外交官和西方犹太人代表,陆续对开封犹太人进行了300多年的调查和研究.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是现有的研究开封犹太人的第一手文献.西方人根本不关心拯救濒危的开封犹太人社团,而只注意掠夺那里古老的希伯莱文经卷.他们的调查与研究历史的行动,和开封犹太人社团一步步走向灭绝,是在同一时期发生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的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即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究其各种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问题。其次是历史原因。再次是经济原因。卡夫卡就是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叙述一个犹太人难以进入异域他乡的"城堡"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