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艺术”思想源自启蒙时代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对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其显著特征。其后,黑格尔在“艺术整体”观中再度阐释了“世界艺术”的思想,并第一次试图为艺术的世界史建立整一的历史体系,“世界艺术史”思想因此得到首度阐发。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影响,人类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问题在“世界艺术史”的探索中被遮蔽、排斥和异化。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来临,在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史”与“全球艺术史”思想的多维阐释和书写实践中,西方学者重新审视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并在新国际主义立场上正视并认同文化差异。对待差异性的不同态度始终是理解特定时期“世界艺术史”思想与全球视野中的世界艺术史,即“全球艺术史”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丝绸之路经历了大约两个千年的历程。作为人类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形象表达,丝绸之路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受制于这个历史过程的多种因素,也受益于这个历史过程的交流契机和融合动力。交流融合生成艺术链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特质并决定其历史流变轨迹。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9世纪,是世界区域性整合的时代,也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汇的时代,丝绸之路艺术由区域交流到全域交流,艺术各领域的融合不断增强并走向鼎盛。公元10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世界变化加剧,大区域密集交往使得历史要素及系统结构趋于复杂,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丝绸之路艺术经历了转捩和蜕变。20世纪是丝绸之路艺术重新发现和复兴期,也是创新发展期。丝绸之路艺术史范式建构,除了从纵向整体把握的通史和断代史之外,还可以有丝绸之路艺术门类史、丝绸之路艺术流变史、丝绸之路艺术思潮史等等不同体例的建构。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学术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时期。滕固作为现代艺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他以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学者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传统艺术史做了崭新的建构。他将唐宋(公元713—1320)划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昌盛时期,这为后人对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在中国新诗,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和永久性的意义。《新青年》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产生及其被接受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创作文本的示范。胡适与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对话也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呼声。自《新青年》杂志陆续刊出新诗作品开始,还产生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拥有的以审美、抒情、哲理三者相结合为抒情或叙事特性的艺术传统。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用诸多优秀的作品,向新诗历史和新诗读者们预言,五四时代的诗人们如何用探索实践完成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从萌芽逐渐走向诗性美与人性美结合并渐趋成熟这样一份沉重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最近 ,大型系列丛书“走进延安”第一辑三册 :《延安文人》、《延安访问记》、《众说纷纭话延安》由广东人民 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主编朱鸿召先生在《总序》中说 : 延安 ,五四 ,是 2 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留下的两大玄机 ,也是我们认识、研究 2 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 两个最关键的历史时期。近 2 0年来 ,海内外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研究 ,已渐成一门显学。但 是 ,我们对于延安时期的认识研究才刚刚开始。 延安时期 (1 937— 1 947),黄土地上 ,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 ,新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 ,五四新文化和新 …  相似文献   

6.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和独立的历史叙述,创作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演义正史、叙写英豪、表现正统道德完全不同的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由于社会文化原因,曾朴、李人的历史小说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更多是茅盾式的"社会剖析"形式;而历史小说创作,则基本回复到五四前的传统历史小说套路上。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品、艺术家、文献、史境与文化逻辑,是构建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艺术作品无疑是构成艺术史学的核心要素,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史学的主体;其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产生艺术活动历史的主体;再次是文献,文献是印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历史活动关系的重要依据,缺乏中国艺术文献的艺术史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可信的;前三种要素需置入史境中才能准确呈现其面貌,并得到正确的诠释。这四大要素贯穿于中国文化逻辑结构与历史路径并不断地演变,生成了艺术历史变迁路径的体例与结构轴线,显示出中国艺术史学的文化整体感,形成整合复数的中国艺术史的形状。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帷幕。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化冲破封建笼絷,迎着欧风美雨,走过坎坷路径,以新的面貌载于史册而驰名世界。如果将中国现代文化看作一个蕴藏丰富的系统,那么,解放区文化则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上承五四文化,下延至新时期以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对解放区文化进行回顾和前瞻,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史研究,无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本相 《东方论坛》2006,(3):76-84,91
最初的鲁迅研究,给我打下治学的基础。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我转向中国话剧史的研究,认定中国话剧是研究中国近百年文化艺术史的一个典型领域。从曹禺的研究开始,以及对郭沫若和田汉的个案研究,而走进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的研究,由此不断扩展到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二十世纪戏剧论辩史,以及新时期戏剧的研究。在不断的学术交流中,逐渐延展到对台湾、香港和澳门戏剧史的研究。我希望能够写出一部《中国话剧艺术通史》来。  相似文献   

10.
掇微漫笔     
一、《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有遗漏失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所编(1900—1975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是一本极为有用的工具书。它分门别类把史学论著、历史研究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综合参考等书目著录于上篇,而于下篇著录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农民战争史、民族史、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教育史、图书馆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史、科学技术史、地方史和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华侨史、史学史和史料学等书目、相当完备。而且每一门中又分类,类下又分目。如经济史分中国经济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1.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 ,以宽广而深远的文化视角揭示了现代贵州落后、贫穷、丑陋的现实 ,挖掘了形成现代贵州社会痼疾病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的乡土小说可视为一部形象化的现代贵州社会文化史  相似文献   

12.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码.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中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说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现代主义是世纪末特定时代情绪下的产物,那么五四运动到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世纪初时期:一个历史与现状与未来的断裂时期、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时期,必然性与可能性的断裂时期。在“东方从属西方”的文化撞击中,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后的失落,形成一种整个民族文化落后的危机意识,正如鲁迅所说:“许多人所拍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中挤出.”中国人正处…  相似文献   

14.
郑先兴,1961年生,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史学博士,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考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汉代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郑先兴博士一直从事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世界通史、…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七十年来,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文化问题已成了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症结。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或者说对传统的清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封建文化与传统之间往往是划等号的)还远不够彻底。于是他们说,现代中国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必须从“五四”重新开始。一些人甚至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发生的根源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生长出或(经过调整而)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近年来伴随文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味,其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中的主体———人的追问、寻找和表述,都意味着建构主义意义上的自我生成与外界重构。"五四"新文学在话语体系上,在作家的文化视野里,现代之人的发现,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确立,成为最突出的主题和时代表征。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的一个悖逆理性传统的文学思潮。20世纪它引入中国后,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持续了近百年的文学潮流。五四时期,中国新小说在创始阶段就具备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30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80年代中期在对其艺术形式技巧的借鉴和观念变革基础上,现代主义小说创作达到高潮。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也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绘画是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我们祖先用智慧创造了伟大的文化,在世界艺术史上堪称是独放异彩。纵观世界艺术史,毫不夸张的说,文明传承之悠久、艺术成就之伟大、艺术观念之前卫、艺术层次之雅致等都居世界前列。绘画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历经了原始萌芽、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等阶段。它的灿烂、辉煌、神秘在世界艺术史  相似文献   

19.
世界艺术史的研究正在兴起,且已有多部相关著作出版,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出版物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代西方世界艺术史写作对东方艺术涉及较少;其二,目前所谓的世界"艺术史",大多是美术史或者造型艺术史,而非一般艺术学层面上的艺术史书写。徐子方的《世界艺术史纲》可谓应运而生。这本著作,既体现了中国史学精神,也是打通各艺术门类壁垒的《艺术世界史纲》艺术学理论研究层面上的艺术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导论》的评述,揭示了钱穆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贡献:建立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特色的文化观和方法论;从中国固有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出发.探讨中国文化、文明起源的背景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突出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的融和精神;尤其是在中西文化史比较方面,反对不加分析地把中国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一古一今之别,反对以西方文化模式剪裁中国文化,阐述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