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称,泛指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诸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当,在内涵上相近或相对。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美是和谐与比例”,对称美应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达·芬奇也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在美的分类上,它当属于艺术美——一种人为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具有社会美的内容,又具有自然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有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贝尔指出: "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中所共有的性质是什么……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有意昧的形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美感,而形式美又是内容美的外部表现.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也是遵循它自身的原则,由它的基本要素和概括元素来充分体现它的内容美的.  相似文献   

3.
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形式美的创造规律和法则是“单一纯粹”、“整齐一律”、“对称比例”、“错综对比”、“和谐节奏”。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形式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健康的审美活动和积极的审美创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有两大审美特性:秀美与和谐美。然而后者未象前者那样得到研究者的青睐,颇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之憾。其实,二者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却是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性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两大构成因,忽视了任何一方,均难以精确地把握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征。和谐作为系统有序性的标志,它是系统关系、系统结构的最佳状态;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质。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而成为形式美的最高形态;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质而成为内容美的高级种类;并双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仅凭此,桂林山水的和谐美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桂林山水和谐美的形式、内容以及创造三方面,来作些  相似文献   

5.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内涵美的规律体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立象尽意)和"给自然灌注生气"。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内涵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和健康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英汉句子结构有同有异,然而在英汉民族看来却都是美的,因为它们符合美的法则,符合英汉民族各自的审美观念。本文拟对英汉句子结构美进行对比研究。一、平衡对称是英汉句子共有的结构美根据美学原理,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内容之一。“对称这种形式美给人一种稳定、协调、严整、安全之感。”“以中轴为基准的左右对称是最基本的对称形式”。“均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在形式上虽不一定对称,但在分量上却是相当的。”“对称、均衡是较之齐一更为复杂的一种惹人喜欢的形式美。”[1]英汉句子结构具有这样的形式美。根据钱冠连先…  相似文献   

8.
数列是近代形式美的核心,它与几何比例有一种互换关系,并在互换中把几何美的更深内容呈现出来,数列体现在人体美上、宇宙和谐上、艺术门类里。数列不但在数的展开上体现了近代的无限追求,还以对数螺旋显示了形式美的新形式。数列让黄金比例呈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而透出了万物之美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根本特征既不是形象(形象性),也不是情感(情意性),而是意象(意象性)。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综合形态。这样说法,有如下理由: (一)从美的特征与艺术根本特征的关系来看。艺术是审美价值的凝结,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和美同属于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美的特征,看到艺术的特征。那么,美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  相似文献   

10.
审美注意作为审美心理过程的开端,是审美活动初始阶段主要的心理因素。由此激发的对美的客体审美期待情感,与其本身共同构成了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即审美态度,成为即将开始的审美感知觉的前奏。因此,审美注意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下。一、审美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集中性,日常意识的中断审美注意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审美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与集中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指向性是指选择一定的美的客体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所选择的美的事物上去,并将与对象无关的甚至有…  相似文献   

11.
水美是自然美中的一部分,有时可合称自然山水美。它与社会美同属现实美,有别于艺术美。本文从现实美内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层次,谈谈旅游中欣赏山水美与欣赏社会美的异同。一、就审美对象相比较,旅游中欣赏山水美偏于形式,而社会美的欣赏,则偏于内容。任何种类的美,都有其不同的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统一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但是,社会美偏重于内容,如人的美的内在精神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不存在“缺陷美”呢?一种意见认为:若按特征状态看,美的形态可分为崇高、悲剧、喜剧等;若从性质着眼,又可划分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所以“缺陷美”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美是不存在的。至于某一事物完美或缺陷,则是按照一定尺度区分这一事物的不同状况,而根本不能作为是划分美的形态的一种标准。世上万物本无十全十美,一切事物都可  相似文献   

13.
周均平 《齐鲁学刊》2007,9(6):60-65
先秦时代声色之美和形式之美基本上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种情况在汉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开始成为自觉的追求;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展现和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声色之美和形式美因素成为审美接受和评判的标准。从这种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的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美的升值。它与审美走向自觉相同步,并成为其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 ,实体的具体化就是形式 ,西方艺术受制于文化的形式原则 ,必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中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是西方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索美的存在及其本质,关于美的学说理论,如同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一样,千姿百态,各有风采。本文吸收他人允当之说,在此基础上按照个人的美学观点来评述美学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美是和谐”说,看看它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何借鉴意义。一今天的美学家们谈到形式美的时候,有的认为“美是和谐”说以“美在形式”为立论前提,着眼于客观事物的形式特征去探求美之所在,因而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美是  相似文献   

16.
康德美学从反思判断到目的论判断虽然是从认识论上推导的,但其现象还原过程却蕴涵着审美发生的理路。这就是:生命的有机统一——自然的合目的性(美的形式)→主体的合目的性——超自然之上的使命崇高。自然的有机联系使生命从自然的律动和形式选择活动中继承了动力和向力,又在这两种因素融合成的形式感中加入了理性和想象力,美感便潜化为正向引力。如果把美感的生命发生过程分为四个感性阶段,则生命的感受超越直感刺激和形式的程式化束缚;生命被对象唤醒而获得的理想目标、形态、价值内化为境界;使人的生命意识空间趋向无限,是第四感性。这样不管是自然美的反观、艺术美的创造,还是社会美的诉求,都共同被生命活力导引的美的理想铸成为生命的目标。自然依据其形式美塑造的人类渴望升华并能构建符合自然形式美的和谐的社会生活是自然的目的,也是从审美发生上需要确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一种传达活动。艺术传达包含情感传达与美的传达 ,又分为内传达与外传达。传达的始点是内传达 ,其发生源于审美感知与体验 ;外传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传达期待。在艺术传达过程中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在内传达时内容呼唤形式 ,在外传达时形式展现、生成内容  相似文献   

18.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美的形式特征於贤德事物构成因素的复杂性使城市美在形式上表现出跟自然美、艺术美不同的特征,这就是以工程建造为核心的创造手段所显示出来的技术美对城市形式的特殊作用。由此出发,可以通过对城市美的形式特征的具体分析,达到对城市美的本质有更深入、全面的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