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丛彩娥 《东岳论丛》2007,28(3):201-202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为创建现代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办学方针,也是其承继、容纳中西文明的文化观。追寻其历史轨迹,对创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仍然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伍廷芳的中西文化观崔禄春伍廷芳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外交家,也是一位系统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先进人物。他曾两次出任驻美公使,前后计及八年,其间,他多次以演讲或文章的形式论及中西文化问题。晚年寓居上海时撰出《美国视察记》一书,对中美文化有所比较。本文拟对伍廷...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启蒙大师.他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考据学等方面都有超二三流专家的造诣,堪称人文科学领域的通才.  相似文献   

4.
钱穆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海 《学术论坛》2004,(6):176-179
钱穆认为,地域广袤、水系错综极易使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中国农耕文化,而西方商业文化则产生于一个地域狭窄、水系单一的自然环境之中。这就直接导致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如"安、足、静、定"和"富、强、动、进"的本质区别。在进行中西文化及文化史的比较中,钱穆旨在揭示弘扬民族文化之个性。最后他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出路应是自内生成,即在"据旧"下不断"开新";世界文化则应在"集异建同"下以图共同改进,即在"殊途"中趋于"同归"。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创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长等职。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思想自由。他把一个腐败不堪的封建学府,改造成为生机勃  相似文献   

6.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2,15(6):9-13
康有为生逢中西文化大碰撞的际会风云,深受古今中西诸学的熏陶,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突破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在检讨中国文化若干不足基础上,比较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进而提出了会通中西的文化观.他反对全法欧美、主张保持和弘扬孔教的文化建设学说,对我们构建当代新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是随着他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地域说、古今说和类型说三个阶段,最后定型为类型说。冯友兰以生产方法为标准把中西文化分为以生产家庭化为基础的文化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文化两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基本是可取的,对现实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西文化之争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五四以后 ,年轻的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阐释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 ,深刻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同时在辨析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基础上 ,主张要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并强调要运用革命的手段 ,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瞿秋白这一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阐述 ,既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也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先中后西的文化批评观和建构一种新文化的文化发展观构成了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青年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一脉贯穿的精神主宰,伦理、政治是其文化轴心;而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其主流文化,民主、自由构成其文化框架。在这样的文化概念前提下,剖析宋美龄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言论和行动,探讨其中西文化观的构成,并阐释这种观念建构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做了乐观的估价,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习俗与特色。从中西数字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入手,探讨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等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 魏源(公元1794—1857),湖南邵阳人,字默深,取“默好深思还自守”之意(见《邵阳魏府君事略》),其一生好学深思,为后来维新思想的前驱之一。尤其是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历史观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做了乐观的估价,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十分剧烈,而变迁的实质是文化转型。贺麟先生的中西文化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关 于"中 学 为 体,西 学 为 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是19世纪上半叶张之洞等人对中学与西学关系的一种理解与表述,而且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模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学为本,西学为末",即以儒家伦常名教为核心的中学是本,作为富强之术的西学为末;二是"中学为道,西学为器",即"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非孔孟之…  相似文献   

16.
文化冲突是政治冲突的先导。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就成了近代中国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战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回答并解决了这两对矛盾,提出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这对于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现代中国如何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之后,变革成为时代的主题,于是发生新;日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和斗争。新的因素在萌发、滋长,要求得到生存和发展;旧的因素在衰赖、顽抗,冀求维护现状不变。反映在文化意识领域里,也是思潮迭起,色彩斑斓。在文化意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在中西两种文化碰撞与交汇时,对两者应持何种看法,又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中国人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薛福成(1838-1894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前期,是清王朝一位中级官吏,洋务运动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又有出使欧洲的外交经历,长期的政治生涯孕育了他有自己个性…  相似文献   

18.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学习。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洪仁玕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中西文化,用以拯救中国。本文拟就洪仁玕的中西文化观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陆卫明  程瑾 《广西社会科学》2006,(6):168-171,176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提出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实属“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其优劣殊未易定,各有长处,又各有局限。对于西方文明,应用中国文明去调和、统整。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力避偏宕、温冷稳健,无不显示出睿智、冷静的理性光辉,在“五四”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新思潮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发展,20世纪初期和中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各类代表人物再次发生抗争。东方文化派或看到欧洲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而提出用东方精神文明补救西方文明;或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去接受和改造西方文化,以求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现实出路。西方文化论者触及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共同趋势,但他们在反驳封建文化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