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提出并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性质是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包含绝对性的相对性,在人们相对性的理解中包含着绝对的成分,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辩证的理解观,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和颇多争执的问题。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不同理解,一方面表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它又会成为不同理解的根源。从解释学的特定视角出发对这一关系进行考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者,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既存在着差异性,也具有同一性和创造性,据此,我们反对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上的"对立论"和"等同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唤醒解释学意识,但解释学的研究同样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正确的解释学意识包括对理解的对象意识、目标意识、条件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和性质意识等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解释.理解的对象是文本,理解的目标是把握文本的意义,从而为理解者服务;理解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历史性行为,理解的条件性不仅规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也规定了理解的可能性、客观性和绝对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上,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界定为一门“解释”、“理解”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对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尽管运用了科学的哲学解释学方法,但方法论创新的程度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7.
实践哲学是解释学发展的最新趋向。作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股新潮流,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重新接续和复兴重建,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哲学的"实践性"密不可分。深入探析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不仅意味着辨明其内在差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回到实践哲学本身,对"实践"、"实践哲学"予以"正本式"的深刻理解,并以此明确:"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能够作为一种重要思想资源,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与"实践观"。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作为理解的学说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视角,理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出现多样性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当前我国哲学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着两个严重偏离现象:一是割裂自然与社会的整体性;二是体系哲学的理解方式.正是这两种偏离导致了不同体系的无休止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解读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个体理解、群体认同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三位一体"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是一个立足当代解释学视野才能提出并获得解决的问题。从哲学解释学角度思考,任何文本要获得理解,都必须既由文本的性质和特点、又由理解者的生存境况所决定。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言,一方面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给出了其“被化”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践发展要求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其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实践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实践观强调的是非主客二分的实践论问题意识,蕴含丰富的现代生存实践论意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存在主义哲学具有相应的参照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务之急,是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在卢卡奇把"总体性"作为检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之后,总体性始终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核心。总体性思想的产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理论的继承,是对第二国际、物化意识、实证主义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回应。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性,对理解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第二国际理论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领袖在马克思哲学阐释定向上所构成的那种对立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把握这项任务的基本性质。而柯尔施正是通过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猛烈批判,开启了一个对马克思哲学之阐释定向的反拨。本文从柯尔施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经由这一批判性反拨所构成的对立,并通过对于存在论基础的检审,提示柯尔施这一批判的意义和限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内涵广泛,包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运用整体性思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时代解读的必要性。《费尔巴哈论》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如果局限于部分章节、著作文本本身或其某一方面进行片面理解,就会陷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与世界观、方法论之争而忽视对其精髓的把握,也会产生马恩对立、折中主义、片面理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等错误思想。因此,通过分析该经典文献,发掘其在著作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与马恩其他经典著作关联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利于整体性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运用其指导新时代理论实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诺曼·莱文的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具有五个特点:第一,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之间具有连续性;第二,重视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第三,强调对黑格尔的不同理解造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区别;第四,将列宁视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重新黑格尔化的代表人物;第五,重视研究政治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发展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机马克思主义着力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并试图从理论上融通“中”“西”“马”哲学思想,从实践上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是其出场语境。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其理论存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批判不彻底等根本缺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粗浅甚至错误的。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尽管如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概念,我们应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吸收、借鉴其有益因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达毕生致力于研究、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独特探索在于开辟、坚定和坚守着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之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成就了一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  相似文献   

19.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出了二重性释读,既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资本批判指向的科学价值,又试图用突现论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文化历史意义的历史观、包含所有辩证关系的辩证法来重塑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重塑的“结果”。无论是其有机共同体的世界观、文化嵌入式的方法论、为了共同福祉的价值观等生态哲学理论,还是其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的实践方案都表明,它具有怀特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色彩。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未来方向,只是进一步推动了有机哲学的生态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的特性也就丧失了其革命的特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要"终结"和"消灭"哲学,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关键在于必须用马克思的"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理解这些有关"终结"与"消灭"哲学的言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战斗,既要反对那种轻视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倾向,又要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的倾向作斗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坚持总体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内涵和特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