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学艺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艮。1988-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著(编)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著作。上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土持“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幽家和省部级奖。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成立下2008年11月,其宗旨是推动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由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陆学艺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申报的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于2010年底获得正式批准。这是我校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的首次突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学理论发展出发,认为现在已具备了建立一门作为"转型学"分支学科的"中国转型社会学"或社会转型学的条件,指出建立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科意义.文章继而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定位,还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了学理分析和前景展望.最后,提出了中国社会学家应抓住转型期社会创新所提供的学术创新的机会,发挥社会学家的想像力与社会观察力,以实现社会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学重建至今已30余年,费孝通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学的重建过程.费孝通的社会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从现实生活的现象入手研究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论.今天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是遵循社会学建设的基本路径:材料积累--范畴归纳--理论建构,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材料积累和范畴归纳上,只有这两个基础性的任务完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学理论才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中国化一直是社会学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世纪30年代孙本文率先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呈贡县城的魁星阁内有吴文藻、费孝通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文庙内有陈达、李景汉、戴世光负责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这两个学术共同体分别以社区调查和人口普查作为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方式,在社会学调查的理论、方法及取得科学成果等方面实现了社会学的中国化,形成了"魁阁学派"和"文庙学派",成为早期社会学中国化进程中两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学及国际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和欧洲,作为学科建制的农村社会学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门名叫"农业社会学"的学问.文章对农业社会学的渊源、发展及其主要理论问题一一作了介绍,以期对农业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分析费孝通"微型社会学"理论渊源、费孝通本人学术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费孝通的学术成果结合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过程,探讨了作为"微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的典型调查,指出"微型社会学"是以社会学与人类学在历史范畴上的一次成功实践,这种实践为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合乎逻辑地证明社会学既是一门具有独特性视角、又在研究领域上与目前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互关联着的学科,这是解决社会学学科规定性讨论中诸多困惑的核心问题.从"单一侧面"探讨社会学视角的特殊性是一种具有历史根基的新思路.文章所谓"单一"是指社会学视角的唯一性或单面性,即无需借助"综合"来规定社会学的学科对象与性质;所谓"侧面"是指复杂现象中的"社会的"方面,这不是整体而仅仅是一个侧面.依据对于社会学大师韦伯、托马斯和杜尔克姆(涂尔干)经典著作的概括,文章提出了"社会的"这个单一侧面的三个确定形式,论证了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上为避免"御用文人"或"抄抄编编"的社会学提供了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艺术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而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探讨中国艺术社会学构建体系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复杂的艺术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社会学在构建过程中应汲取西方丹纳、格罗塞艺术社会学思想,以中国艺术社会学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借鉴艺术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明确艺术社会学研究对象,并借鉴社会学中成熟的定量研究方法,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推动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范畴是社会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石。但西方社会学对其概念意蕴的认识却陷入长久的理论迷思,已不能在解释人类新的社会生活实践上产生卓识洞见。中国社会学对于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基石性概念尚缺少理论自觉和独创性,基本沿袭西方不同流派的观点。费老打破了西方社会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社会整体结构内部发现了"生活"这一"隐性在场"的核心结构,建立了社会范畴的生活论研究范式,从而破解了围绕社会范畴的一系列理论难题,为社会学的发展确立了正确方向,也为中国社会学创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开辟了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