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三、危机感的催迫与中国先进分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近代中国先进人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他们具有一幅宏阔的世界眼光。五四时期的先进人物更是这样,他们的世界意识更加突出,更加自觉。辛亥革命流产后,在一片苦闷、悲观、崇古的阴霾沉郁空气中,首先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青年》杂志,以其非凡敏锐的洞察力向青年们指出:“今后时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青年“不可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鲜有人具有梁启超那样深刻的世界眼光。其眼光之深刻,不仅大大超过其他戊戌时代人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代人,即便按百年后的当代标准看亦如此。梁启超提出的建立一种保留中国文化的本质却不同于原有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却不为所化的新文化主张,对于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进行活动的.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进行的伟大而又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结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努力向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只是由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先进分子才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也只是在这之后,中国人在精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具有全球眼光的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赞同."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思想,又是对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 ,在西方眼光与学术话语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 ,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 ;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 ,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 :在引入西方文化上 ,反对失于一偏。在对待中国固有文化上 ,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乡土小说作家,既带着乡村文化的气息,又烙着都市文化的印记.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回望故乡,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中国,发现它的落后与野蛮,并探寻着其历史和文化根由.随着他们对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接受,加之部分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这些乡土小说也传达出了现代知识者对改造乡村中国"贫"与"病"状的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曾经享誉西方世界,引起过西方知识界的关注,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并未受到辜鸿铭的影响,斯宾格勒和辜鸿铭对"文化"、"文明"及东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认识毫无交集,由此决定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视角之间没有关联,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论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世界史眼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具有恢廓的世界史眼光,由《识小录》到《康纪行》等史地著作反映了其视野渐趋开阔的发展过程。姚莹呼吁人们了解世界,从世界范围内认识夷情的变化。他还重视西方科技和舆地知识在世界变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