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做过一定程度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们试图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整合.由于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所以我们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不仅为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解决当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球问题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3.
詹扬扬 《探求》2001,(4):64-67
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是人类对自然和对人自身两方面认识成果的结晶。随着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与人文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一方而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其反自然、反人道却使科学失去了人性的光彩。人类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理性,还要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复归,由此将现代科学导入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在于满足人类的整体需要,不断实现人类的整体价值.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不断处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互生互惠、和洽相处,这必须通过人不断调整自身(对自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来完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主体(人),在于主体的内在内涵的正确和由此产生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正确.而在主体的内在内涵中,与人类实践最基础的关联是其价值观,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有赖于人的价值观的转向(正确),有赖于社会的价值目标的正确,从而把发展看成是维持或增殖社会主体的能力而不再仅仅看成是对社会物质成果的积聚;把发展看成是对人类(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而不再仅仅是对"我的"或当下的"我们的"利益的满足;把发展看成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的升华、自由度的拓延和人的全面性内容的持续获得而不再仅仅是对人(社会)的物性要求的满足.新价值观的这些内涵,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然而,方向和前景不等于现实,正像人不可超越自然而在现实性上与自然平等一样,人也不可超越现实的、具体的人和社会的存在去侈谈人与人之间平等、人的思想观念的"正确"等,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其自然限度,而且更有其人文限度[1].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兴起曾经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负效应的不断显现,人们开始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和质疑。本文意在说明,科学教育只有重塑其人文价值基础,即通过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未来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差异、隔阂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彪 《浙江学刊》2002,1(6):41-51
本文认为 ,尽管就终极目的而言科学与人文并无区别 ,即均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但是 ,由于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 ,因此 ,在其他方面定然存在种种内在的差异 ,并且因此产生了许多隔阂。同时 ,由于人原本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 ,以及由于现代科学引发了若干重大的社会困惑 ,因此 ,这些隔阂在今天还常常爆发为剧烈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决非流行的所谓融合论而是由双方展开宽容而诚恳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系统是有其内在结构的,是分层次的.在不同的系统层次里,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经济文化对科学文化的作用必须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当代我国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建设存在一系列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文化落后对科学文化发展产生的阻滞,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科学创新文化产生的制约,三是科学制度文化对经济文化的不适应性.若要实现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一是需要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二是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经济文化重构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李放 《学术交流》2006,(6):175-179
自近代以来,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即作为教育的两极而并存,二者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科技教育的发展依赖人文教育,同时又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发展依赖科技教育,同时也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制约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是重科技轻人文,因而迫切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当前我国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整体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品格,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使受教育者成为求真向善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7):145-147
中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与现代所倡导的体育精神存在诸多共同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的融合具有历史必然性,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这既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是一种科学.在当代,尽管科学与宗教有矛盾和冲突,但不能否认的是近代科学仍是在宗教哺育下发展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并非习惯中所理解的那样强烈.近代人文主义思潮与近代科学思潮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遗产,并有相同的目标,真正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不是人文主义,而是主流宗教势力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诸多方面也是一致的.在当代,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十分普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要做到的是整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产业化意识不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开发政策滞后等问题。对此,必须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入手,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融资渠道和市场培育四大环节进行创新。同时,在管理体制转型、政策法规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大胆探索,实现陕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创新,使陕西文化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古典人学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经过笛卡儿的转折从而进入近代阶段,在康德那里获得更为精致的形式,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并集中暴露出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本质上的反人学性,也即把人淹没于本质、精神、知识、历史等概念之中.克尔凯郭尔最先发起对古典人学的反抗,把哲学的目光真正引向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迈入非古典入学阶段.非古典人学历经尼采、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入学等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被后一非古典入学(其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福柯的自我修炼理论和协同人学)取代.  相似文献   

13.
郑文宝 《学术交流》2003,3(10):132-135
社会变革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源昭示、塑造了当今社会变迁的复杂化,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文化的整合就成为必然。文化整合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应该是:未来阶段建构全球大同文化;现阶段建构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具体途径是在塑造完美的大众文化、全球文化的同时张扬具有民族特色的共性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立 《唐都学刊》2003,19(3):146-14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重理轻文"现象,高等教育应当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和在科学指导下的人文精神,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而完善的大学教育的基础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苏湘昱 《创新》2009,3(3):77-79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构成要素,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技术预见就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观,这种全新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技术预见通过强调需求导向、强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强调预见结果的决策支持作用、强调对预见结果的跟踪和监控等来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保平 《求是学刊》2005,32(3):53-59
经济发展成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围绕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强化制度安排来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来自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因此,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统一性,必须强化制度安排,运用制度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来抑制经济主体可能发生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机会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品牌意识与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重阳 《唐都学刊》2004,20(4):159-160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要取得质量和特色的双重效应 ,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培植自己的品牌栏目 ,要强化区域文化的人文意识 ,要具备创立品牌栏目的学科意识 ,要有捕捉高新视点的前瞻意识。  相似文献   

18.
殷峰 《唐都学刊》2007,23(3):45-47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发展战略,探寻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法治化路径能够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范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秩序持续化保障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普及化。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的立法、高效的执法、公正的司法以及广泛的环保宣传教育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 《学术交流》2003,(2):69-71
针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产生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出路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出路。  相似文献   

20.
张学广 《唐都学刊》2004,20(6):90-94
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机械世界观的新世界观已在现代世界逐步形成。这种生态世界观逐步引导人类思考新的现实发展路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并处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以生态世界观全面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