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大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和引导这一转移,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因与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农民图生存、求发展的内在要求。1.农村改革带来的劳动力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形成,是这一转移的先决条件在我国农村发展中,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是储存于劳动力体内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人力资本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受教育程度,获得培训的机会和次数,医疗保健水平。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对影响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苏仁彬 《决策导刊》2006,(12):27-27
从农民向市民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步非农化的历史。非农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其本质不仅是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集中概括,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山东省蒙阴县为例,分析、研究县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方法与实践成效,阐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后,"民工潮"的出现给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变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但使农村经济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还促使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的积蓄,也为传播先进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但也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经济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容言 《决策通讯》2001,(2):22-24
目前,中国有1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疆以现有土地测算,农村实行劳动力剩余量为75-120万之间。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城市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促进就近就地转移;二是鼓励城市化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8.
<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劳务,即劳动服务,它是劳动者利用自己的体力或智力向需求者提供服务并获取报酬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把农村劳务经济定义为"农村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服务,进而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一种经济活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4条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大力组织专场招聘会,加大农村教育和卫生投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鼓励、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下,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即逐渐出现了以市场为机制、以非农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后,"民工潮"的出现给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变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但使农村经济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还促使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的积蓄,也为传播先进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但也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经济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使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并成为新的城市产业工人。他们在流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需求,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观念保守落后,思维定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也迫在眉睫,针对现阶段对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培训的现状,在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邢文会 《决策探索》2014,(20):52-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大转移。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亿多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显著的人口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及小城镇向大城市迁移大潮的到来,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给教育,给社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尴尬.笔者结合自己的基层体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了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卫东 《决策探索》2009,(14):39-3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利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年,鹤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市,认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是,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消除,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非农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同志在信阳驻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农业问题,要从非农产业的发展当中看农业发展的前途,非农产业发展得好,农业才有广阔的前景;解决农民的问题,不是农民的队伍越壮大越好,而是由农民转为非农的人越多越好;解决农村的问题,主要看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发展得越快,农村问题解决得就越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解决得如何,不单看它自身,更要看与它有联系的、自身以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的迁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理论上,劳动力迁移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恰恰与其相反。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和社会发展缺陷两个角度来分析为何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没有缓解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需要政府在充分思考教育投入情况、企业培训政策、医疗健康体制以及劳动力流动等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促进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以确保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期中全面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