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尚慧萍 《社科纵横》2014,(10):141-143
"意趣"是诗论中广泛使用的审美范畴,在宋代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在张炎《词源》中与"清空"、"骚雅"并列成为三大词学范畴,丰富了我们对词体的理解和对词作创作的认识。"意趣"范畴在词学中的内涵主要指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不同凡响的胸襟怀抱,着眼在词作立意的清新脱俗、宏远澹宕。它在词论中的形成是词诗化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2.
自常州词派兴,浙西词派(或称浙派)多遭贬抑,其尊奉姜张、力主醇雅清空之说,亦多所非议。近数十年,批评日甚。然而,浙西词派在有清一代雄劲一时,醇雅清空之说流风所披,影响甚大,却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考。本文不惴浅陋,试作一探,以俟方家正之。一醇雅清空之说,最初见诸汪森为朱彝尊选编的《词综》所写的序中。汪森说:“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把醇雅的词风与姜夔的词作,推崇得无以复加。朱彝尊崇奉姜夔,俯首南宋词,成为他选编的标准,所以他在《词综·发凡》公开地说过:“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  相似文献   

3.
吴蓓 《浙江学刊》2003,(3):63-72
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文人词 ,以“清空”、“骚雅”为其特质。本文以历史分析的方法 ,对南宋雅词特质的源起、形成、表现以及内涵进行多方探索。在历史地还原的过程中 ,创作主体多才多艺的文人身份暴露出来 ,诗、词、书、画等不同的艺事可能体现出某种共同的精神理想与审美品质 ,对雅词的理解从不同艺术门类的互照中得以加深。联系时代精神、社会背景、儒释道哲学等多重因素 ,对南宋词的“清空”、“骚雅”进行诠释 ,从而也从合理性的角度加深对词史上存在的这一词派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清初朱彝尊开创的学人化“雅”词与宋人姜夔、张炎文人化“雅”词的区别,着重从“清空骚雅”与“厚实博雅”上比较了宋、清两代“雅”词的各自异质.本文认为朱的雅词以学问和诗教为核心,分别在形式和内容上指导、规范词体,进而达到“尊体”的目的.由于清代学术发达,儒生经师充斥词坛,此种学人味词风的出现立即吸引了大批学人模仿、追随,从而形成了“学人词”——这一清代词坛重大亮点,清词中兴由此拉开序幕.朱彝尊开创的学人化的“雅”词并非是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共同选择,而是作为清词发展的底色和主要特征,代表了清词的异质,亦是清词中兴的重要表象.  相似文献   

5.
宋词的总体发展过程存在着"明修栈道"和"暗度陈仓"两种不同方式的诗化倾向。张炎在坚持并肯定词的音乐性、写意性和传统婉约词深婉曲折特质的基础上,自觉、全面地建构了以"清空"和"雅正"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体系,把"暗度陈仓"式的词的诗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种诗化倾向的词学理论,而不是将词变为诗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张炎《山中白云词》自清初刊行之后,江昱曾作过疏证,清末朱孝臧又作过校补,冯沅君先生于1926年曾发表过《玉田朋辈考初稿》,他们均对张炎的交游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余近年来由于笺注《山中白云词》,对张炎的交游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特作此文以为补充。 傅岩起,见之于张炎《三妹媚》词词序。词序全文如下:“海云寺千叶杏二株,奇丽可观,江南所无。越一日,过傅岩起清晏堂。见古并中数枝,云自海云来,名芙蓉杏。因爱玩不去,岩起索赋此曲。”江县在疏证中引《元史》“泰定元年(1324)三月,监察御史李嘉宾、傅岩起言:‘三公之职滥假僧人’云云。…  相似文献   

7.
行李,是一常用词,新版《辞海》的解释是:“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它是由“行”和“李”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象两条道路十字相交,本义是道路,引申有行走、前往、出行等义。关于“李”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木部中说:“李,李果也,从木子声。”修订本《辞源》说:“李,木名,果圆形,紫红色,可食。”从字形看,“李”的本义是指一种果树,引申为其树所结的果实叫李。从这两个语素各自的意义看,难以组成表示“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物等”的“行李”一词。那么人们为什么把“出…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讽体诗总数约占305篇的1/4左右.这种体裁的诗作,在题材类型上,主要针对被“讽”对象所出现的人事处置失误、家事处置失误和国事处置失误的程度或进行正面引导、或直率劝阻、或强烈批判;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而在“议”这个层面又突出运用了“讽喻”、“谏诤”、“诘难”和“抨弹”四神表达方式,从而使“讽体诗”呈现出与《诗经》中“赋”、“比”、“兴”、“雅”、“颂”五体明显不同的思想艺术特色.从诗歌文学的发展看,《诗经》“讽体诗”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手法直接为以《离骚》、《九章》为代表的“楚辞”提供了范式.从讽体诗中得到文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西周王朝的创始者为减少和避免中央最高层出现言行和决策失误,一开始就在体制内设立了“谏官”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机构和职位;而《诗经》中的“讽体诗”既为这种制度的确实存在提传了一种文献佐证,同时也以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内证了其本身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优美的舞姿,是盛开在世界艺术园林中最瑰丽的花朵之一。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舞蹈艺术的是《梨俱吠陀》,里面记载了体操、弓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种娱乐活动。古代印度有一种学艺称为仙学,其中也包括舞蹈艺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拜尼尼曾提到过“舞蹈者”及《舞蹈经》二词。大约在公元前后出现了一部重要的论著《舞论》(Natya-Sastra),此书为婆罗多牟尼所著。这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印度在几百年间发展起来的舞蹈、音乐以及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10.
杜贵晨 《求是学刊》2012,39(3):116-120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读者“受性”自得,而非作者有意为之.《儒林外史》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而非“讽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纯粹的“儒林”题材“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吴蓓 《浙江学刊》2006,5(4):88-95
中国艺术里,“诗画合一”,“诗词合一”,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命题。本文以文人画、神韵诗作为参照,考察上下相沿的南宋阶段姜夔、张炎一派词及清代浙西词派,揭示词史上南宗之盛这样一个事实。在比照南宗艺术异曲同工的美质、地域传承及集大成的法度之中,明晰浙西词在清代的兴盛,乃是合着中国艺术发展向归之脉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诗、词、画相互牵引的评价体系,在体系中解释分体艺术功能间的互补、消解,重新确立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  相似文献   

13.
深化与拓展——评《南宋词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入90年代,词史研究渐趋热潮。两三年内,已有四、五种词史专著问世。其中陶尔夫、刘敬圻二先生合著的《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是引人注目的一种。该著(下称陶著)在词史的建构和词艺的开掘,点的深化和面的拓展诸方面,都独具特色。词史和文学史,是多种风格体系、文体类型、艺术表现方式不断演进更迭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众多互不关联的作家作品的拼合物。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众多“各自为战”的作家及其作品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和  相似文献   

14.
刘健 《社科纵横》2003,18(6):60-61
敦煌壁画风格多样 ,有许多不同时期的但是同一题材的壁画 ,也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绘画风格。因为它是封建社会接触人民群众最广泛最深入的一种造型艺术。本文就莫高窟初唐开凿的洞窟里的三幅《夜半逾城》壁画的不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经济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一词的原始词意即是指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无论是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还是俄语中的“文化”(KTPA),词源都是“耕耘”或“栽培”。因此研究俄罗斯文化传统,必须研究其经济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传统的概念即是把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制度,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传承的经济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传统予以研究。它有两层含意:(1)长期运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2)受该经济制度制约并适应其社会需要的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价值观念。 农奴制是在俄国经济生活中保持370余年绝对统治的经济制度,是俄罗斯经济…  相似文献   

16.
按目前通行的理解,《黔之驴》中的“好事者”是个贬义词,指“喜欢多事的人”,可这样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符。考察“好事者”中的关键语素“事”的意义演变过程,会发现“事”的意义受“物”一词的同化,渐具“物”义,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大,既可指物又可指事的“事”渐有指代性,相当于指示代词“是”,此“好事”即“好是”,指喜欢某种特定对象,《辞源》、《汉语大词典》对“好事”一词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引证有误。据此,《黔之驴》中“好事者”即“好是者”,意思是“喜欢驴这种动物的人”。  相似文献   

17.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01,17(4):70-74
《水浒》中的“忠义”历来是研究者最众说纷纭的问题。从“义”词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义”作为伦理原则词义则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分化一与“忠”含义相同,“忠义”合缀的偏义复词亦如是;一则成为个体及民间团体的种种江湖之“义”。《水浒》的魅力之所在,显非江湖之义,从而为后世人们所喜闻乐读。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个性。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不仅指艺术形象的个性,也包括语言风格、地方习俗、写作技巧乃至统摄于全文的气势神韵等方面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由于语言特色是艺术风格的构成要素之一,所以作家在致力于其它方面的同时,莫不以极大力量致力于独特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如何去获得语言上的个性特征,却又往往因人而异。由于作家都是某一特  相似文献   

19.
观念论     
一、“观念”的发展与演化 1.词源释义“观念”①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和/或②,其原始意义为“看”或“看见”,英语中的“观念”idea是希腊语的音译,“观念”在古希腊语中一直保留着“可见的方面”这一含义。柏拉图在Protagaras315E中描写一个人“着上去很漂亮”使用的正是这个词。“可见的形状”时而见到,柏拉图在Phaedo108D中就曾用 idea of theeartj来指“地球的形状”。由此派生出新义“类型”或“种类”。至此,“观念”的语义量变已经为其语义质变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待着有人把它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2.哲学意义的由来“观念”成为一个名…  相似文献   

20.
吴媛媛 《学术交流》2007,(2):155-157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