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看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考察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关系,则"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理论体现的都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播关系,而理想的传播关系应是传者和受众的互为主体和良性互动.然而,现实中的传播关系根源于主客体在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因此,现实的传播关系不可避免地以主客对立的传播关系为主导,主体间性只能在主客对立的过程中实现,即在主-客-主的框架中追求完美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考察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关系,则“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理论体现的都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播关系,而理想的传播关系应是传者和受众的互为主体和良性互动。然而,现实中的传播关系根源于主客体在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因此,现实的传播关系不可避免地以主客对立的传播关系为主导,主体间性只能在主客对立的过程中实现,即在主一客一主的框架中追求完美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挑战西方殖民者奉行的非白即黑的二元相对立的世界观,他在《黑暗之心》中暗示: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二元性之外,还有第三类选择,即东方哲学中某种价值观之于充满掠夺杀戮血腥的殖民现实的意义。作家对生与死、白与黑、光明与黑暗、理想与幻灭、文明与野蛮的二元相对立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二元性,试图为殖民困局提供另类选项。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亦存在着不同点。我们可以分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维度,齐泽克和马克思都为其意识形态理论论述设定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的假说,即意识形态(虚假)与现实(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但不同的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偏重于从现实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来揭示实在的幻像属性,而马克思则更加偏重于从批判意识的虚假属性出发来凸显实践的首要性;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批判和改造的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的是具有伦理和审美色彩的“穿越”策略。  相似文献   

5.
结构与能动的二元对立问题是社会学理论界始终试图突破的重要问题。对此,吉登斯与布迪厄分别提出了结构化理论与实践理论,通过概念创新和实践视阈下的理论构建等途径,对打破这一对立做出了重要尝试。两人的理论在建构核心、理论倾向、理论外壳和理论色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但又统一于对社会实践的深切关注及打破二元对立的总体目标之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学家们是非常注重自身人格塑造的.理想人格是大多数文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文学家人格包括其社会实践中呈现的现实人格和文学创作塑造的艺术人格两方面内涵,而艺术人格说到底是现实人格的理想化.一些文学家,由于他们对人生意义、价值,人类命运、前途的深沉思考,其人格内涵具有了超越传统、指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意蕴.明代伟大文学家汤显祖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在汤显祖人格内涵中,有对体现传统美德的伦理人格理想的追求,有对代表时代新精神的自然人格理想的践履,而他在人格价值指向上,对自由人格的执着追寻与探求,则表明他人格内涵中具有着超越时代、指向未来的深沉意蕴.  相似文献   

7.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探讨男女两性关系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他两性理论中理想的男女关系.本文力图展现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这种双重性的塑造消解了性别的二元对立,从而达到了这种理想的两性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探讨男女两性关系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他两性理论中理想的男女关系.本文力图展现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这种双重性的塑造消解了性别的二元对立,从而达到了这种理想的两性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因不合理的自我概念引起。"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在特定的咨询关系中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在咨询实践中,青少年来访者往往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而自我导向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出发,结合咨询实例,阐述在应用"来访者中心疗法"进行咨询实践的思考,表明帮助青少年构建恰当的理想自我是通向人格整合的可行之道,并就关于好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人格异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归宿。通过作品中反映的异化本质,能使读者更进一步领悟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此外对保持人格完美这一培养过程对学生人格完美的塑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具理性的确有压抑人的个性化思想和丰富性生活,缺乏批判精神的消极作用.然而,经历过痛苦磨难和深刻教训的人类必须懂得,无论怎样完美的社会和人生理想,若不借助工具理性的力量,就永远只能是乌托邦.即便从改造现实的角度看,人类也不能一举建造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间天国,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将永久存在.任何想要把理想与现实压缩成一个平面的尝试,都势必将人类引向更加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诗义新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 ,长斯以来 ,华兹华斯一直被视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研究者们一向认为华兹华斯徜徉于山水之间而逃避现实斗争 ,因而是消极的。但在今天 ,我们也许该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文学成就 ,从他的诗歌的内部挖掘出更加本质的东西 ,看到他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及美好生活的憧憬。虽然华兹华斯当时不知道该如何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憧憬 ,但他毕竟有着一种对人类社会中那种崇高而伟大的幸福的的积极与热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军事著作,其中也饱含着诸多理想主义的成分。其具体内容包括:“保国安民”的远大政治理想、“全胜易胜”的战略理想境界、“上下同欲”的理想治军模式、“五德兼备”的完美将帅素养等。同时,孙子将他的理想主义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强调“仁义与诡诈的结合”“全胜与破胜的结合”“教化与法制的结合”“完美与理性的结合”等。此种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梦”的实现也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认,中国历史上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的政治基于它对人性的完满和本善的预设,而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运作应以对人性善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边城》最为集中地表现出沈从文的生命理想,寄托着他对理想生命形式的热切期望。小说一方面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处理得非常模糊,另一方面对故事发生的空间即环境却处理得异常分明,通过这种特殊的时空处理方式构筑起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生命形式。这使边城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的意味。同时,在《边城》的深层意义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理想生命形式的消解模式,这表明沈从文游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言说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6.
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由幻想向理想,由理想向现实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奔走呼号、不懈奋斗,始终坚持一个梦想,在他们前赴后继、不辞辛苦地追求之下,终于探索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国梦终于逐渐转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论《古诗十九首》的悲怨情调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并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从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共体“即每个人头脑中普遍受男女两性的两种力量的制约,两种力量融合的完美精神境界是作家最理想的创作状态这一思想入手,阐述了她将“双性共体“的理念融进《奥兰多》,《达洛卫夫人》等多部作品,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和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针对伍尔夫的“双性共体“的理念的局限性,对其内容重新阐释和拓展,结果表明无论是遭到否定,还是被重新阐释,“双性共体“的理念始终生机勃勃,并具有实际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理性具有超越性特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至善的理想价值。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至善的理想,固然对人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而只能作为形而上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精神成长的关系,是黑塞教育小说一直思考的主题。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源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现实却将“教育”理解为“进身之阶”,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戕害了人的身心自由,有悖于黑塞的教育理想。同时,黑塞看到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虽然它可以培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健康、完美、自信的人,但是由于教育多局限于精神层面,人往往难以融入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