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农业知识化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 ;农业知识化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进步使传统农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知识化促使乡镇企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信息、通讯服务业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桥梁、纽带。为使农业知识化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需改革农业科技政策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提高劳动力素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快农村信息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在经济、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亿万农民意气风发地开始了发家致富奔小康历史进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是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口仍占多数的国家内,农民权利的充分实现无疑是法制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农村改革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里的自主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农民成了政治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的30年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总结30年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产业政策、农村基层政权、农民参与度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稳定的农业产业政策是农村改革的基本保障;稳固农村基层政权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手段;全体农民广泛积极参与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围绕农民身份身份制度改革,探索更好的户籍制度设计应成为下一步农村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安排既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问题的根源和焦点在于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安排,在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乡、村二级行政管理机构职能的二重性。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于:改革乡镇行政管理机构,使之逐步转变为县级政府在农村基层的派出机构;取消村民委员会,构建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之成为真正的所有权主体;在此框架下,对农业实行以集体和家庭两权分离的企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财税角度提出了一些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一些建议:即清理和解决乡村债务,推进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和城乡配套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使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建立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民主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和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主体,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加强农村重点领域的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民主、科学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健全农村公共物品法律保障机制,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农民与土地关系视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抓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与土地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党把乡村群众引入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提,改变了农民“一盘散沙”的传统局面,从而保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确解决农民与土地关系问题成为贯穿保障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在经济、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进而通过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带领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在改革开放时期,农民与土地关系成为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金钥匙,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农民与土地关系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吹响了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号角。中国共产党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百年实践带来的深刻启迪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重塑农民与土地关系,是今后解决农民的生存、保障和发展问题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毋庸讳言,在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也会沉渣泛起,从而使一些人对改革的巨大历史作用产生怀疑。为了确切把握农村改革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我们在安徽省定远县藕塘区进行了专题调查。(一) 藕塘区地处江淮丘陵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为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之一。现有十一万人口,十个乡,一个镇。解放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干部、农民解放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三大步:首先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接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兴办乡镇企业,兴办新型的联合经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现在又着手进行文明乡镇建设。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改革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农业经济总收入、人均收入、乡镇企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储蓄存款额逐年都有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80年代,土地使用权的改革、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使 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量出现了 历史性飞跃。九十年代,农产品市场 取向的改革使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和运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 入二十一世纪后,湖南农业和农村经 济已进入由传统向现代转轨的关键时 期。正确把握当前运行特征,积极抓 住“入世”机遇,采取适宜办法面对 各种挑战,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 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轨的重要时期 1、农产品短缺状况基本消除并出 现结构性剩余,农村已总体进入小康 但仍有少量贫困人口,双重约束日益 显著。2001年,湖南省粮食、油料、 棉花、肉类、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重要领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好改革中的问题和挑战,建立一个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关系紊乱、土地承包期限过短、土地流转制度不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土地经营规模小而散等诸多功能缺陷 ,阻碍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因此 ,必须寻找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应对策 :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贯彻实施力度 ,稳定农地承包关系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加速物权化进程 ;规范合同契约 ,建立流转市场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多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健全法规 ,为农地制度的完善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户兼业经营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改革后,农户兼业成为普遍现象,兼业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兼业的程度又受文化、年龄、性别、地域的制约.兼业的不平衡性使农户收入产生了差距,同时又给粮食生产带来影响.因此要对农户兼业发展予以控制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14.
进行土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是否能使农地成为贷款抵押物,从而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农村信贷员对接受农地作为贷款抵押物的看法,及接受条件。研究发现,由于目前农户规模小、农业用地的价值低、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强,即使改革土地产权和抵押制度,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受农业用地作为贷款抵押物;当农地价值大于某个阈值后,信贷员开始愿意接受农地作为贷款抵押物;只要农户拥有规定的30年土地使用权,土地是私有还是公有对土地成为抵押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整整十年,十年改革给中国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和希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5年以来,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出现了连续几年的徘徊局面,而同期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使得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加剧;农村改革的许多后续工作没有跟上,新体制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农村改革中形成的新体制和原有的旧体制之间存在尖锐的摩擦,使新体制的发展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位在近几年来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阐明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互动、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供给能力等几个方面作了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王珏认为:改革主体是劳动者改革的主体在城市,在国有企业来说就是广大职工,广大职工要能成为改革的主体就要使他们在改革中能得到实惠,而且在改革之后得到更多的实惠。当年农村改革之所以顺利就在于农民是改革的主体,而国企改革步履艰难就在于广大职工未成为改革的主...  相似文献   

18.
伴随改革以来三次"民工潮"的泛起,中国西部较贫困县农村产生了"留守学生"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已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本文以绵阳市所辖平武、北川等六县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有创新地提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农村留守学校等四项对策及解决方案.旨在为解决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探索出务实的措施和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在发展中已遇诸多障碍。乡镇企业要重振雄风须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 ,全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再创经营机制优势 ;调整产品结构 ,提升技术构成 ;引进和培养科技及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科技进步 ;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 ,积极发展小城镇 ,提高乡镇企业工业化水平 ,使之成为二次创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十年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变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尤为显著:农村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和劳力结构,提高了农村的积累水平。就以常熟市而言,农村经济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业产值占农村三业(农副工)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197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6.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7亿元,占57.3%;198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55.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6亿元,占7.8%。二是农村三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