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地藏菩萨”金乔觉是中唐以来著名于我国江表地区的朝鲜三国时新罗高僧。历来人们都把他推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开山佛祖。关于他的行迹,一些历代文献均有所记载,如历朝《九华山志》、安徽《青阳县志》、宋《高僧传》、明《神圣传》等都专门为他立传。  相似文献   

2.
关中唐代的地藏形象可分为佛装形、菩萨形、沙门形3种,时间为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其中,佛装形地藏是关中地藏菩萨的主流形貌.关中唐代地藏菩萨造像特色,就是地藏菩萨和其他佛、菩萨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并不见于佛经,应该是外来信仰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地藏信仰则走向另一个发展,侧重于地狱救度、地藏救赎重心的偏移,以及最终成幽冥世界的主宰,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时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的时代问题上,学界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察,可以发现:由地藏菩萨发展出地藏信仰,经历很长时间,二者的传入并不是同时的。早在三国时期,地藏菩萨的名号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最早提到地藏菩萨的经典应是曹魏安法贤所译《罗摩伽经》,该经为《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早期译本。而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传入相对较晚。今《大正藏》中所收《金刚三昧经》虽有宣扬地藏信仰的内容,但它并不是四世纪中叶已被著录的同名经典,而是出自初唐人的伪托。因此,翻译于北齐天保九年(558)的《须弥藏经》应算是中土有确切翻译时间的最早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虽然《大方广十轮经》的传入时代可能更早一些。  相似文献   

4.
文殊、观音、地藏、普贤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菩萨。四大菩萨中,文殊主智,观音主悲,地藏主愿,普贤主行。文殊所表征的"智"属于心理学所讲的"知";观音所表征的"悲"属于心理学所讲的"情";地藏所表征的"愿"属于心理学所说的"意",普贤菩萨所表征的"行"属于心理学所说的"行"。因此,用"知情意行"来概括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简洁恰当。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地藏信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6.
余音 《华人时刊》2009,(3):24-25
登九华山,观瞻世界一绝"肉身菩萨",是众多游客的心愿。去年秋冬之交的九华山,层林尽染,分外妖娆。11月2日,在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安徽省佛教协会第一副会长释慧庆方丈的陪同下,中国刑警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健步走进百岁宫,双目凝视着身披红色袈裟、通体贴金的"肉身菩萨"无暇禅师,看了又看,还拍了多幅照片……无事不登三宝殿。难道百岁宫发生了什么惊天大案?刑警教授赵成文勘  相似文献   

7.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两宋时期已经相当流行。该经产生时代的上限大致在后晋天福年间(936-944);而其下限,应是在公元974年。该经为中土伪经的性质是确凿无疑的。其编撰人应是有着相当丰富的佛学知识并崇信地藏者。如果传本中将法灯作为翻译者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的话,那么五代宋初金陵清凉的法灯禅师有很大的嫌疑,而《地藏菩萨像灵验记》的撰集者常谨的嫌疑更大。  相似文献   

8.
夏宁 《中华魂》2020,(2):44-44
《笑林广记》载,一老年农妇,目不识丁,有些糊涂,因儿媳多年未育,她着急了,四处忙着去拜菩萨,求子嗣。这日,千辛万苦爬到半山腰上的文殊菩萨庙,进了香,添了灯油,买了开光的吉祥物,就跪在菩萨面前,嘟嘟囔囔,祈求赐个一男半女。有人劝曰,说你拜错菩萨了,求子要拜观世音菩萨才对。农妇不以为然说:文殊和观音是好姐妹,受了我的供奉,准会把口信捎到的。众人不禁哄然大笑。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是龟兹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中原和龟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汉传佛教对龟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龟兹地区的汉传佛教菩萨信仰不仅包括弥勒、地藏、观音、大势至和文殊等菩萨信仰多种类型,而且内涵有所发展和演变,并与中原地区保持一致。艺术风格上,既有中原艺术的因素,又具有龟兹艺术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了回鹘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金地藏即金乔觉,九华佛茶源出金僧之手.金地藏不仅带来了茶籽,使种茶在九华山得以发展,而且禅农兼修,对于九华佛茶的品种、制茶、水源、泡制等方面都有贡献.他还同诗人多有交往,集禅宗大师、茶叶大师、诗人为一身,这使九华佛茶负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禅茶一味”变成了禅、茶、诗一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偶像崇拜的成分逐渐渗入圣像崇拜中,使两者的边界变得模糊,难以确定圣像崇拜的性质。在如何看待圣像方面,教会内部存在分歧,经过长期辩论后,教会在公元787年召开的尼西亚公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不再积极推动和参与圣像破坏运动,这是圣像破坏运动的前后两个阶段强度不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皖江佛教文化肇始于中国佛教的初传时期,肇始阶段的皖江佛教初无派别属性,继则禅净并传。隋唐以后,皖江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佛教文化中心,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形成于隋唐时期的以司空山、天柱山等"皖山"地区为基地的佛教文化中心以禅宗文化为特质;形成于明清时期的以九华山为基地的佛教文化中心以地藏信仰、禅净合流和三教交融为特质。从发生学上说,皖江佛教是地域性的;从文化学上说,皖江佛教又是超地域的。  相似文献   

14.
基督圣像:从冲突到审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圣像无疑是最典型的基督教艺术,但其从产生到合法性的最终确立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更是发生了残酷的“圣像破坏运动”。就像“二希”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基督教文化,圣像是古希腊具象艺术和东方抽象艺术碰撞、融合的结晶。耶稣基督的“奴仆形象”为圣像艺术提供了审丑的契机,审丑的思考也推动了圣像艺术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度等宗教实行为目标。对菩萨禅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菩萨禅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菩萨禅区别小乘禅的标志。修行菩萨禅的原理,是“从空法起掸定”,即是把“空”和合各种具体禅法而修。在修行过程方面,本论所主张的是渐修。禅定的目标是证悟实相,以“无生法忍”的证得为“菩萨禅”的出借阶段。在其高级阶段,入金剐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计量逐步回归的方法,对九华山旅游收入及其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探究影响九华山旅游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内城镇人均旅游花费、国内旅游人数以及入境旅游人数等因素促进了九华山的旅游发展,而国内农村人均旅游花费、旅游车辆以及星级宾馆对九华山旅游发展的影响较小。为此,应通过完善旅游地区产业体系和调整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等因素,努力促进九华山旅游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拜占廷圣像破坏运动直接影响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影响了军事上的成败,甚至影响了拜占廷帝国与西方各国和罗马教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汪卓霞 《社区》2013,(22):45-45
近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郡路街道办事处开光路社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事故隐患大排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分布状况、流布领域、渊源和衍变、开光和禁忌等方面,对贵州民族面具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雪小禅 《社区》2012,(14):11-11
初看到这句话,是在朱天文的新书《巫言》里,第一句便是: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暗自心惊。菩萨保佑。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