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结果 ,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积极实现健康老龄化 ,是解决我国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我国面临着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的诸多困难和障碍 ,主要是老龄人口增速过猛 ,绝对量居世界之首 ,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又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开始的 (不象西方发达国家 ,其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于人口老龄化的发生 ) ,相应地存在一系列与健康老龄化不相适应的微观问题。因此 ,要实现健康老龄化 :要注意满足老龄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种种特殊需求 ,如健康需求、精神需求、经济保障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等 ;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如老年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教育、老年服务和护理等 ,切实促进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积极发挥 ;要努力创新老年政策来提高我国的健康老龄化程度 ,其创新的核心是满足老年基本需求、鼓励老年人多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新闻办2006年12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由7个部分组成,包括老龄事业国家机制、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为老社会服务、老年文化教育、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等。一、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近20年  相似文献   

3.
居家养老     
《社区》2014,(3):28-29
201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骤升。  相似文献   

4.
陈志卫 《社区》2014,(25):63-63
2014年7月18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有一则报道:“中国或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中国在2000年达到老龄化,2025年达到深度老龄化,大约在204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这一结论是按照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度量后得出的。从另一角度讲,只要做好准备,老年人没病、有钱,老龄人口有活力,老龄社会就会仍然充满生机,社会就不会老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国家。本文阐述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就当前我国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跨世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老年社会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老龄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使我国顺利进入健康的老龄化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当前,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和发展老年文化事业,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人通常有60岁与65岁两个界标。上个世纪末,全球人口进入了老年型。引起人口老龄化主要有生育率下降、死亡率降低和人均寿命提高等因素。世界各国人口进入老龄型的步伐是不尽相同的,法国最早,为1865年,其他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中叶,发展中国家则更晚。在未来一个半世纪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一直存在。老龄问题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老年人自身等各个方面,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中国于1999年成为人口老龄型国家,与欧美等国相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迅猛,按照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国家标准,我国将于本世纪末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人口的迅速老化,向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步入老年后的养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必将把对老年人口的赡养由家庭推向社会。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了典型的“老龄社会”,一系列老龄化社会问题凸现 ,表现为 :农村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面临难题、“小辈不养老”、城市老年人精神空虚、老年人成为社会负担、老龄工作滞后等。在分析了相关原因之后 ,文章提出了贯彻落实《老年法》、健全与老年人相关的法规体系、调整退休年龄、建立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继续加强与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老龄人力资源是宝贵资源,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开发适合老龄人力资源从事的产业和职业;开发服务老年人的产业。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有着现实意义。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正>前言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全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健康服务和标准制定及医养结合养老社会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第一需求是开展老龄健康综合评估。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的常见表现之一,不仅会导致听觉言语交流障碍,还能引发虚弱感、孤独感、猜疑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近年研究发现,听力损失还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更加重了家庭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教育对老龄化战略的实施起着推动作用。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以着独特的优势,成为老年教育的沃土。本文对老龄社会下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社区如何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论坛背景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人口共性问题,是贯穿中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20年来我国老龄化增速高于世界平均增速,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提出"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的明确要求,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相似文献   

14.
产出性老龄化是老年人参与有报酬或无报酬的商品生产及服务供给的活动,与传统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相区别。产出性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在缓解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社会养老保障压力以及维系社会尊老敬老良好氛围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推进产出性老龄化,应从深入理论研究、转变老龄观念以及政府、社会、老年群体多管齐下等方面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1.老年医学与干部医疗工作对中医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不断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化进程迅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老龄办公布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2030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相对应的是老年人消费需求井喷式、多元化发展。中国的老年住宅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老年人居住偏好的变化、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购买欲望的增强,都预示着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外国老年住宅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各国均构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老年住宅产业体系,这为我国在老年住宅设计、老年住宅服务和政策支持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启示我国从鼓励老年住宅多元发展、完善政策对老年住宅产业的扶持与规范力度两方面入手,推进中国老年住宅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志愿者起到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方便游客的作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旅游志愿者的参与.而另一方面,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是社会参与.根据老龄志愿者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可以建立基于积极老龄化的旅游志愿者队伍,带动和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丰富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塑造良好的国家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的老年住宅供给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日本两国较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解决老年住宅问题有一定经验。本文分析比较了美、日两国老年住宅供给模式及其发展经验,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住宅供给的理想架构。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教育是以全体老年人为对象的,旨在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发展老年教育,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性积极举措,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供需矛盾。据2012年统计,我国1.85亿老年人中,进入老年学校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已进入高度老龄化阶段,关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权意义重大。作为体育权的一种,老年人体育权在外延、属性、子权利三个方面具有特殊性,其体系应当包括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权、体育竞技权、体育表演权、体育优待权、体育教育权、体育结社权、体育健康权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国家应积极作为,建立财政保障和老年人体育纠纷解决机制,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体育权,完善老年人体育医疗建设,发展老年人体育产业,从而充分实现与保障老年人的体育权,构建和谐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