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孙文生靳光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北省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找出衡量两者协调发展的度和...  相似文献   

2.
生育水平的不稳定,为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了难度。人口的老龄化又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根本解决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中分布特征,本文围绕基础设施、交通和社会财富水平的协调发展,对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上,新疆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较好的县市占的比例很低,说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徐晓斌 《西北人口》2012,33(4):115-119
改革开放至今,山东省的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口再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健康、合理、良性互动的发展时期。但是,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与城镇分布矛盾等问题依然制约人口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人口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山东省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总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资金、人才相对集中,但人口与资源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中西部地区有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也相对稀疏,但缺乏资金和技术,开发缓慢。本文借助于统计数据,从农业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并分别对由以经济和资源问题为主而引起的人口超载的地区,提出了人口与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不同类型地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按照中央《决定》要求,坚持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口生产和谐发展,统筹城乡人口计生工作同步发展,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立足山东省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对其现有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算 ,并对其适度状况做出判断与评价 ,进而对山东省的社会保障水平做出适度选择 ,以期确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适度社会保障水平 ,促进山东省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波动与经济波动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大量研究表明,人口波动与经济波动应该是基本同步的。然而,由于地域间的差异,二者波动不仅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次序。以贵州高原为研究对象,借鉴经济周期理论和分析方法,将空间差异和时间次序结合起来,研究在高原山地环境条件下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梯次波动特征及其基本原因,为探索山区人口发展规律,制定贵州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四川人口现状,本文采用几个主要人口因素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四川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相关回归分析,并因而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承强 《西北人口》2008,29(2):50-54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初始时间与速度的不同步,后者先于前者发生。会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本文根据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对山东省及其区域人口红利进行了过程判断,并通过计算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劳动贡献率来显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了充分实现山东省人口红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因子综合得分对人口素质和经济系统进行协调分析,得出结论2000年与1990年相比,经济系统对人口素质的协调程度下降,人口素质对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稍有改善,人口素质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素质提高的速度慢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口素质有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证西部人口、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关键所在。在对大量丰富的西部人口、经济、资源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西部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等几个方面的状况和成因,分析西部的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并与全国以及东部状况进行比较,提出西部人口与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并被公认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胶东半岛是山东的发达地区,在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背景下,胶东半岛人口城市化模式如何选择至关重要。在胶东半岛人口稠密、交通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现实基础上,实现“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能更好地提高胶东半岛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浙江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针对先发的人口不均衡问题不断探索应对,从较早较低层面的自觉均衡促进,到省级层面主动将人口生态体系建设纳入生态省建设;近年来进而上升到省级最高层面将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均衡社会建设基本要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并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较好地实现了三型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明晰了未来人口计生工作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科学目标;并着重阐述推进人口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稳定低生育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已进入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新发展阶段,从可持续发展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必须把已出现的低生育水平稳定住。我国已经是低生育率国家,但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来看,稳定低生育水平,必须使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起来,积极寻求扩大内需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结合点,增加计划生育的政府投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处理好稳定现行政策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人口合理容量测算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皓 《西北人口》2008,29(6):74-78
如何科学地测定一个城市人口的合理容量,对于确保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系统分析影响城市人口容量诸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统计资料和数据。建立城市人口容量预测模型,对西安市2010年和2015年的合理人口容量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18.
王锋 《西北人口》2006,(3):53-57
目前宁夏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和回汉杂居地区流向城镇、外来人口大部分来自本区,外省流入人口以邻近省份就近流入为主,人口的流出——农村多于城镇、川区多于山区、长期多于短期。宁夏目前的人口流动符合经济规律,具有合理性,对经济社会发展利大于弊,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会给农村社会经济和城市的稳定发展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蔡莉  王磊 《西北人口》2010,31(4):41-45,50
本文以“新东部”海洋渔业强省——山东为例,参照全国,对比了该区域相对渔业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文章倚重合理的权重选择,研究了从1978到2004年其人口与渔业资源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山东渔业资源人口承载力经历了从超载、极大富余到富余三种状态,但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表明“新东部”海洋资源人口承戢力的存在、持续发展与海洋生物技术水平发展、人类生活方式选择、海洋环境生态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海洋渔业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海洋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将决定其人口承载力的极值。目前只有抛弃粗暴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方式。才能长久维持人与海洋渔业资源的和谐与互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