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进书 《东南学术》2006,(4):110-115
进入20世纪后,"终结论"逐渐蔓延到现代性各个层面,既有艺术终结论、哲学终结论,又有人的终结,还有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现代性终结论等.终结的原因在于现代性动力变异、主体隐退以及人的精神动力式微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之中,但它不会终结.原因在于现代性发展不均衡,"元叙事"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对主体性的推崇和高扬,使得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然而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最初是以形而上学的形态出现的,正是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原则造成了主体与世界以及主体与自身的双重分裂,使现代性陷入了困境.于是,对主体性的合法地位的确证成为现代性反思与建构的核心与主题.但是,囿于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该确证始终未能走出先验主义、虚无主义、超验主义等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窠臼,并使这一确证成为缺乏前提的循环论证.因此,要确证主体性的合法地位,反思和建构现代性,则必须转换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终结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3.
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论韦伯学说的思想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伯著述可分为"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和"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包括文化论和制度论两大部类内容.文化论侧重于研究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制度论强调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制度因素.文化论和制度论彰显的是现代性的不同问题方面,其本意是强调各种因素在现代性的起源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同等重要,不可因承认一者而否定另一者,也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无论是文化论还是制度论的考察,都贯穿着合理化这一思想主线,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构成韦伯对现代社会进行研究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07,1(6):185-188
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变革。其特点是,在世界观上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在历史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实践主体论,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的价值本性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围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身体主体论以物质能动论为前提,只有在将物当作主动者的理论谱系中,才能找到身体主体论的诞生轨迹.古希腊罗马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主体论灵魂美学,身体作为主体的美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代以来,在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那里,从将精神理解为身体的功能,到将身体认作审美的主体,美学在回归身体-主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只有那些关注生存、意志、实践的思想家,才有可能充分敞开身体的主体性,建构出主体论身体美学.叔本华揭示了意志对身体的归属性,这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必经环节.尼采则克服了脱离身体的意志现,建立了感性的、属身体的、以强力意志为导向的主体论身体美学框架,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正式创立者.  相似文献   

6.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7.
约因原则在16世纪作为对"承诺之诉"中的证明而出现.合理信赖利益曾经作为约因的构成要素而得到保护.在现代英美合同法中,约因与允诺禁反言都可以达到允诺被强制实施的后果,共同构成英美契约法的效力基础和核心内容,前者偏重形式与效率,后者追求实质的公平,它们此消彼长的地位波动中贯穿着法哲学思潮的斗争,它们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吉尔莫的"契约死亡论"误读了<合同法重述>第90条的"信赖"内涵,混淆契约理论和作为社会现象的契约等概念.契约行为的现代化更新着契约效力正当化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西方理解论的冲突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派哲学始终关注理解问题,并建立了各种理解论。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解论和当代流行的人文理解论,是西方哲学两种主要的理解论模式。科学理解论从科学认知出发,在主客关系中片面追求客体性;人文理解论从人际理解出发,在主体间关系中片面追求主体性。二者都未能全面地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在尖锐对立中陷入了理论困境。只有从马克思实践论世界观出发,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在实践的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中,才能建立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新哲学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进而从根本上超越西方哲学理解论。  相似文献   

9.
西方自启蒙时代以来政治合法性根据辩护先后经历了三个转向:由超验-神祗向世俗-理性的转向,由决定论方法向主体间性方法的转向,由功利主义方法向契约论方法的转向。罗尔斯的政治合法性契约论解释立场,是不同于古典契约论的现代契约论立场。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与管理学界对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的认识主要可概括为两大流派: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外生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其中,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又可以分为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契约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能力论。作者在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分析和评述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契约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能力论相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模型构建,得出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其集成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最根本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