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46岁的小柳秀明是日本环境厅的一位公务员,从事了20多年的环境管理工作,是一位资深的环保专家。1997年,他被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在中日友好环保中心工作。去年10月,因他在中国环保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荣获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外表文静柔弱的小柳197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环境工程系。1997年6月,他怀着对中日环保合作的满腔热情来到了中国。日方原来决定他在中国工作的期限是一年,但小柳秀明在华工作期间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与中日友好环保中心的中国同行们也建立了非常融洽的合作关系,他竟然有…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才交流》2014,(9):11-11
正美国《野兽日报》8月23日文章报道,孙巧明(音)是一名相当成功的江苏商人,最近他却将视线投向国外。他说:"我的下一桶金将是非洲金。"他所谓的"金子"指的是非洲劳动力——廉价、可训练、数量多且乐意工作。随着劳工、能源成本上升和环保措施的强化,中国实业家越来越难以在中国大量生产廉价商品。中国制造业开始迁往劳动力更廉价并为外国工厂提供优惠待遇的国度。发展工业需要  相似文献   

3.
2005年恩锑希(沈阳)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在沈阳成立,皆川浩章先生把自己创建的NTC DREAM MAX株式会社扩展到了中国。兴奋、复杂、沉重的心情涌泉般地向他袭来。他也说不清这种投缘的背后是什么,只是想,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他将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带到沈阳,有一天能应用上,对两国对世界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向总理提出环保建议,开展环境治理能力拓展项目培训环保人才,提倡绿色出行让普通民众参与环保,杜丹德博士及其所在的美国环保协会在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工作的同时,积极在中国推动全民环保。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国家环保总局在引进国外优秀环保人才,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环保技术方面成效卓著.据国家环保总局引智和外事部门介绍,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每年派出约500团组1 600人次出国执行合作与交流任务,正式邀请200多团组约1000人次来环保总局访问.另据该局主管引进国外智力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从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环保专家共1 315人.2004~2006年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渠道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共批准引智项目15项.海外专家在环保领域,特别是在帮助解决技术、管理问题、培养中方人员、引进合作项目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大促进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位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著名作家盖·特里斯(Gay Talese),被一场中美女足世界杯争夺赛所打动。中国女足吸引着他,使他走近中国。他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创作灵感,一本有关中国和女足的书正在他的笔下形成。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和中国人。在他发现中国许多动人故事的时候,他本人也在创造着有趣的故事。 一份对中国 女足的牵挂 去年,记者在纽约街头随意询问几位行人,你对中国了解什么?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竟然有人回答:中国女人缠足。一个世纪前,中国女人以缠足为美。被称作“三寸金莲”的小脚曾经成为外国人…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人才开发》2005,(10):42-43
前不久,美国《商业周刊》评出了本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入选其中。在过去的两年里,45岁的潘岳不断地对国内的污染现状发了警告,并迫使那些污染企业进行自我净化。今年1月18日,他向媒体通报了全国30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的名单,并责令立即停建。此后,“环保风暴”愈刮愈猛。有人预言: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审计年”,伴随着猛烈的“环保风暴”,今年有可能成为“环保年”。潘岳坦言:“要从环保这个能够使所有人共赢的领域切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的优势,展开一场导向和谐社…  相似文献   

8.
他几乎把自己打扮成了地道的中国人:吃中国饭,喝中国茶,打太极拳,交中国朋友,谈中国古人,听中国音乐看中国画,他都乐在其中。他是一位在西方艺术中如鱼得水的人,但他作品中的写意和留白却完完全全的Made in china。这个人就是法国画家方索。  相似文献   

9.
正他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编辑的新闻稿件曾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他在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离开众人心驰神往的美国。他在年逾花甲的时候选择来到中国。他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宣告:生活在别处。在许多中国人还在对"美国梦"孜孜以求的时候,约翰·莱顿(John Lydon)带着另一种憧憬来到中国工作,那个时候他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在许多人满以为事业有成而肆意享受生活的时候,他放弃了美国这个报  相似文献   

10.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近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11.
音乐的能量     
正美国爵士歌手鲍勃·保罗斯非常开心能在中国度过他剩下的职业生涯,但他退休并不意味着他的音乐财富无人继承,而是在他的弟子——13岁的钢琴女盲童邓佩彤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这位87岁的音乐家,已把中国作为他的第二故乡达13年之久。从第一次遇见邓佩彤开始,他已教了这位中国女孩儿8年之久。这位女孩儿的妈妈在网站上看到他并邀请他来看女  相似文献   

12.
他在中国工作近10年,是翻译界著名的西班牙文专家。10年来,中国,给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然而,他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中国,因为他患了癌症。新华社给了他高度评价,中国人民也忘不了他。(一)你叫奥斯瓦尔多?!刚听说你这名字的时候脑子里反应出的是《叶塞尼亚》中那个英俊的中尉。我对拉美国家知道得太少了,请你多  相似文献   

13.
在合肥工作和生活近1年的时候,德国人汤卫思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要留下来,留在合肥继续他的研究生涯。尽管他在德国的同事曾建议他不要来中国,认为这对他的科学事业没有帮助,但真正来到合肥,亲身体会过这里“开放的、动态的研究环境”,结识了淳朴友善的研究伙伴之后,汤卫思为自己的决定而欣慰不已。他在合肥学院应用优化研究所任职数年,由此真正地认识了中国,爱上了中国。  相似文献   

14.
侯玲 《人才开发》2011,(3):31-33
作为一个来自新加坡,在中国又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黄永康对中国人才培训市场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2月末,他一手创办的"2011中国人才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刊特专访了黄永康,请他介绍他眼中的中国人才培训市场。  相似文献   

15.
正他对中国自容国团以来的乒乓球员如数家珍,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国际乒乓球赛场上——他采访过1996年至今的全部乒乓球全国锦标赛,1989年至今的全部乒乓球世界锦标赛,1998年至今的连续四届亚运会。他和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大赛领完奖之后,经常会把手中的鲜花献给他,这甚至成为了一个传统。他就是吉纳罗·博扎(Gennaro Bozza),一位与中国有着超过20年缘分的《米兰体育报》资深记者。  相似文献   

16.
在厄尔尼诺现象肆虐全球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地球毕竟只有一个,我们没有理由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破败的家园。当然,环境保护问题并不是只有在今天才开始得到重视。实际上,早在本世纪60年代,一批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美国著名的环保活动家丹尼斯·海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较早地认识到了核污染、全球变暖以及滥砍滥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洁净能源以保护自然环境。他最先组织实施的“地球日”行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项全球性的环保运动,每年在世界各地定期举行。丹尼斯…  相似文献   

17.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戴伟博士,如今是北京化工大学的一名教师。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用电脑输入汉字甚至比一些中国人还要快。他在中国的科研事业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他在中国的生活很快乐。  相似文献   

18.
正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美国人,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却有一个普通的中文名字:何伟。这似乎体现出他的一种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变化,以及什么样的改变。何伟1996年来中国当英语老师,那时他27岁;到2007年回美国时,已经成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并且娶了一位华裔妻子,那时他38岁。他在中国的10余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1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中国巨变  相似文献   

19.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