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的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分有丰富的内涵,分的思想是贯穿苟子思想的逻辑主线.荀子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之分"、"性伪分"和"礼之分"三个基本的方面.分是一种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荀子分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光连 《船山学刊》2010,(4):143-145
分的思想是贯穿荀子思想的逻辑主线,体现在"天人之分"、"性伪之分"和"礼之分"三个基本的方面。分是一种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荀子分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哲学中的"他人"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分"的论述中。一方面,他通过"天人之分",将人从神秘化之"天"中分离出来,凸显了个体的独立存在与价值,在确保人类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他人"以个体的独立性。"他人"对于"我"也是独立的,不能被同一化,因此,"我"与"他人"的关系自然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荀子通过人类社会的"明分使群",超越孔孟儒学中"我"对"他人"道德伦理示范的单向维度,提出了具有现代"他人"思想内涵的"我"与"他人"各尽其职、和合相宜的伦理思想。荀子的"他人"思想对于消融当下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于在其学说中,突出强调“礼”,认为治国首在“隆礼”,但荀子所隆之礼乃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是和封制度相适应的新礼,而不是西周以来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旧礼。在经济生活中荀子也十分强调礼的作用。“制礼明分”可以说是荀子隆礼的治国方针在经济上的表现。本文试通过分析荀子的经济思想和制礼明分的关系来揭示荀子经济思想的性质和特点。 一“制礼明分”是荀子经济思想的总纲 儒学认为,经济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等级组成的机体。协调这种等级关系,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儒学的基本任务。仁、义、礼是儒学用以完成这个任务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3)
荀子作为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思想重"礼"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明分使群"、"人之性恶""天人相分"、"法后王"、"隆礼重法"等观点。荀子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对儒家"人性本善"思想的合理扬弃与创新,他将孔孟理想化的以德治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人之性恶"认识的基础上,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礼"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的同时,特别注重"法"的强制约束作用。笔者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以时代政治背景为依托,将荀子思想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剖析荀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将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与创新所产生的时代价值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陈光连 《殷都学刊》2010,31(3):138-142
荀子思想刺取诸学而兼融各家,除稷下学宫的治学传统对荀子具有浓厚的熏陶外,稷下学者、先秦儒家、墨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荀子。荀子吸收了稷下学者"法"的思想,也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把礼与法紧密结合,寓法于礼,以礼统法,从而走向与稷下学者及孔孟儒家不同的道德教化道路。而墨家以利言德,荀子以情论德,以利言德则重利,以情论德则重义,这才是荀墨之学的真正分野。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以分释礼的"明分"思想乃是在其特有的分解尽理的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起来理解;在这一思想之中所蕴涵的"分界"概念对于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的对话和融合具有更切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荀子之思想经常因为"性恶论"的理论而被人误解,本文打算通过对"义"这一概念的阐述来重新认识荀子。通过指出"义"与"性"、"礼"的关系的分疏,笔者试图指出,虽然荀子与法家共享一个"性恶"的前提,但荀子的"义"不必然被单纯地看作是一种中立的"分",从而与法家的"势"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思想是齐学化的鲁学刘宗贤,蔡德贵荀子是儒学大师,他的思想继承孔子、孟子而又与孔孟有所不同,融百家之学而别成儒学中的荀派。但对于荀子为什么出于儒而又不局限于儒,而能独树一帜的原因,至今学者还较少谈到。本文想从齐学与鲁学融合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兼而...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先秦思想文化的总结者,又是由儒家到法家的过渡性人物,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与孔孟相比不仅显得具体而宽泛,理性而又实用,而且他还批判地吸收了儒家之外的特别是道家庄子思想的某些观点,从而使其美学思想显得更加丰富和庞杂。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9,(6):184-190
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流变是反映先秦原始儒学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主线。荀子与"孔孟"相比,如果说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本"的话,那么,荀子之学则可谓是"以礼为宗"。"以礼为宗",突出规范之于秩序建构的作用,体现了荀子在战国晚期新的历史语境下对群体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礼"无疑是荀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其所言说的"礼"不仅是实现群体社会秩序的保证、是成就个体道德理想人格的依循,还是天道宇宙运行的依据,由此,荀子的礼论就有了政治学、伦理学和形上学的多维意蕴。三方面比较而言,"礼"首先是政治学意义下的,其次是伦理学意义下的,最后才是形上学意义下的。这种区分,与荀子哲学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进路以及重建秩序的强烈政治追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荀子在继承孔子天命观与孟子天道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并通过由"分"而"统"的内在逻辑将天与人的关系统一于一体。一方面,荀子以"职"为主线,在范畴上对"天"和"人"进行了"分",认为"天职"是"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人职"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荀子以"礼"为基础,论证了"礼"是天人之"统",认为"礼"既是天道之用,又是人道之极,是形上关怀与现实关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其和合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发掘。具体来讲,荀子和合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加以探讨:首先,荀子和合思想是以"仁义"为根基的,和合的实现来源于对人性欲望的控制;其次,荀子和合思想是以"天下"为视域的,具有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宏观视野;再次,荀子和合思想是以"群居和一"为目标的,具有实现人类和平相处的指向。荀子和合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对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是"群居和一之道"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落实。与孟子把性善设置为政治的道德基础不同,荀子以性恶为政治的理性基础。对他来说,性不是生,也不是心,而是"生之所以然"的形上之性,然而,此形上之性又生发于形下层面,展现为情性;其所谓善恶也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事实描述,性恶指对生发于形下层面的情性不加以适当节制而导致的"偏险悖乱"的非秩序状态,礼则是为了避免陷入此种混乱境况而对政治的理性设计。不止于此,荀子还延续孔孟传统,为政治建立道德基础,但他却把道德基础安置于为政者身上,认为为政者必须同时是道德的楷模。在荀子,"心"是认识和肯认"礼"以"化性起伪"进而达到"群居和一"的枢纽。  相似文献   

17.
付强 《理论界》2008,(1):162-164
荀子的《乐论》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学专著,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有些乐章至今还保留有美妙的回响。本文通过对荀子音乐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历史渊源和荀子音乐思想的探讨和分析,以期重现荀子音乐思想的历史性价值并发掘荀子音乐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2)
荀子的公正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差等原则"与"民本原则"中,"差等原则"强调社会权力、财富的分配必须严格与个体的德性、才能相匹配,即"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民本原则"强调统治的合法性应该奠定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政权的存在是为了人民不是为了统治者。这两个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体现了荀子政治哲学中的"公正"考量。  相似文献   

19.
和先秦诸子一样,"文"在《荀子》中仍以修饰增采的泛义出现,但《荀子》对"文"有着特殊的关注。它不单肯定了人对声色味臭之类官能追求的合理性与无限性,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情事俱尽"、"情文代胜"的观点,具有鲜明的"贵文"思想,比孔子的"文质彬彬"说与"尽善尽美"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这些思想是从礼中总结出来的,但客观上对纯粹文艺的独立与自觉有先导之功,并长期影响着后世的审美理论,这一点,至今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路强 《晋阳学刊》2012,(6):74-78
在儒家的思想脉络中,荀子一直显得较为另类,特别是在其政治伦理中所体现出的"隆礼重法",在政治实践中的"杂以王霸",使其思想显示出典型的经世致用的特点。而且,荀子也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总结者,他将"儒"与"法"结合起来审视社会现实,并且提出更为有效的治国方略,对于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分析并诠释荀子思想的这种独特性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理念,并寻求有益于当代政治发展的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