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它在短暂的五、六年时间里,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反击了国民党御用文人——民族主义文学派的进攻,领导和推动了3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rc左联”在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革命的文艺队伍,创作了一大批革命文艺作品,揭开了我国现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同志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决了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发展中许多带根本性的问题,它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辉文件。  周恩来同志这篇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民主与科学。发展艺术民主,就是废止“长官意志”,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展文艺科学,就是要按照艺术的客观规律办事。周恩来同志的这篇批判文艺界“左”倾错误的讲话,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贯彻,致使这种错误未能得到纠正,在文化革命期间终于被“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发展为…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文学改良运动中,所谓“文界革命”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它不仅变革了数千年来通行的文体,而且提出了数千年来未有的文论。不过。“文界革命”所指的“文”,既不是建立在欧洲纯文学观念之上的文,也不是中国古代“文笔”对举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5.
当五四新文学以崭新的风姿和异乎传统的独特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五四作家群体创作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追求真诚、崇尚理性,表现“人的文学”这种体现人文精神的创作思想,已成为五四作家文学创作观念上的显著特征。一五四作家创作观念上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本质上说,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这场运动中,虽然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但是毋庸置疑,科学与民主才是其中最鲜明的主旋律,它是我国近代、现代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的基石。科学与民主是划破西方中世纪黑暗夜空…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文学是人们传达感情的手段;有人说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有人说文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还有人认为文学艺术是人争取自由的具体方式之一,等等。又有人甚至作出了一个极端的答案:文艺不是什么。当然这更不能使人接受。那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用一句简要的话对它进行了概括:文艺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艺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它自己特殊的形态和规律。马克思的这种概括,不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从总体的高度对文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阐释。自从…  相似文献   

7.
《药》是鲁迅在“五·四”前夜(1919年4月下旬)继《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创作的短篇力作。它以“表现深切”、震憾人心的巨大悲剧内涵和“格式特别”、独辟蹊径的明暗双线结构,矗起新文化运动又一文学丰碑。关于《药》的主题思想,似乎早已形成所谓定论了。传统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此篇小说“集中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深刻悲剧”(西北大学等十四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上海师院《鲁迅年谱》),“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8.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2,8(5):114-120
中国新文学“浙军”在战时东南文艺运动中的引领地位 ,再次显示了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突出贡献 ,这是浙江精神在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又一次生动张扬 ;而战时环境促成浙江作家向本土的大规模回归 ,则在浙江文学史上又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的“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提法本身有其不严密的地方,质疑如下: 一、目前现行的文学史教材并无沦陷区文学的介绍,因此,“东北作家群”之说,容易使人把它同沦陷区文学相等同,然而,“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并不等于沦陷区文学,他们的创作也不能够完全代表沦陷区文学的全部精华。所以,“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在概念上容易使人模糊。二、据笔者统计,所说的“东北作家群”在沦陷区的文学活动时间过于短暂,如:萧红、白朗,二年;萧军、舒群,三年;罗烽,六年;骆宾基、  相似文献   

10.
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思考文艺本质问题的基础。作为观察文艺问题的惟一视角,似乎从未怀疑过它的确切性和正确性,而只是在“生活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反映”上发生争执。随着人们对文艺反映的特殊规定性的寻觅和西方现代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开始对“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视角的惟一性和普遍性发生了怀疑,对认识论文艺学在以往被赋予的涵盖一切文艺现象的“万能”作用提出质疑,对它在以往被赋予的“全方位”的价值提出质疑。面对愈来愈丰富奇幻的文学创作的现象世界和愈来愈频繁激烈的西方哲学及…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同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革命运动一样,它需要一批站在革命运动最前头领导革命的领袖人物,它也就创造了这  相似文献   

12.
赵慧平 《求是学刊》2005,32(2):103-108
事实上 ,文学批评始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中存在着 ,只是它有着“在文学中存在”的独特方式。创作与批评两者外在并立的形态是在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关系才是“文学”被确认的前提。研究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 ,是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学(特别是“纯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出现了某种“滞销”的局面,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并花了很大的气力对此进行探讨。但是,这种努力往往只注意到文学自身的问题,局限于作者一方,而对读者一方的研究却显得很单薄。文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仅仅从微观上对它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上宏观的、多学科的、其中包括社会学的研究,才有可能找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对“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的解读赵海彦一、公众化写作:文学直接“为政治”的真义十七年文学,是通常所谓“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为政治”。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有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这对我们认识文艺的社会本质与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学习。文艺起源于劳动,从劳动时发生 一九三○年五月,鲁迅在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以后,曾在译本序言里热情肯定了该书作者在“有用对象的生产(劳动),先于艺术生产这一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底命题”上,“用丰富的实证和严整的论理”,“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认为普列汉诺夫写于一九○三年以前的这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有力地批判了德国毕海尔等人关于文艺“源于游戏本能”的论点,攻克了…  相似文献   

16.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学的当代性或称“现化性”。它是时代对于文学的一种综合性的要求。文学的当代性,要求作家在思想意识、创作过程和作品的整体面貌上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即以时代立言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去从事创作,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更紧密地拥抱生活、贴近生活,及时反映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渗透强烈的当代意识;在把握特定历史时期个别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具备一种统摄全局  相似文献   

18.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19.
1981年7月号的《朝鲜文学》杂志上刊登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文艺评论家张亨俊题为《南朝鲜流行的“纯文学”理论及其反动本质》的文章,批判金东里的“纯文学”理论。文章说,资产阶级反动作家金东里鼓吹的纯文学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和革命的教育职能,反对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20.
吴子林 《阅江学刊》2011,(2):94-100
“文革”时期的文学理论是在“两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文艺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畸形产物,国家凭借其示范机制培养政治信念以实现政治认同。作为“样板戏”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的理论总结,“根本任务”、“主题先行”和“三突出”等负载了极左的政治理念,使文艺成了“形式的意识形态”,丧失了自身的力量与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