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母堂事件"与宪法文本中"受教育条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宪法层面看,“孟母堂事件”涉及的是宪法第46条第1款的解释问题。从内容上看,宪法第46条第1款即“受教育条款”,可以分解为“受教育权利”条款和“受教育义务”条款。如何正确解释这两个条款的规范内涵就成为解决“孟母堂事件”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言外之意"与语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有极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言外之意"对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依附性.在讨论"言外之意"这一现象的时候,必须认真而全面地揭示语境对它的制约作用,从而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语境因素,正确地理解"言外之意".语境因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客观情境层面、主观心理层面和上下文层面.语境的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在交际过程中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制约和解释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古时期就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类形式观念,商周时期,形式的“形而上”内涵落身到政治王权的统治层面,呈现出“狞厉”、“庄严”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性解放和文化大发展的步伐。形式呈现出“人文”和“理性”的多元内涵。从人的认识观念出发,与西方“形式”内涵更为贴近的是贯穿于天、地、人与古今的“文”。  相似文献   

4.
朱生坚 《社会科学》2002,2(2):75-78
本文考察了“气韵”的基本内涵 ,在于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气”与指涉形式和内容的“韵”的结合。“气韵”是对“中和”的扬弃。从两汉、魏晋、唐代到宋代以后 ,“气韵”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消解的过程。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之一 ,气韵值得加以进一步整理和转换 ,参与当代中外美学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是近代汉语新产生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两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已有研究不足以解释其异同、理清其关系.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来源等多个角度对这两种句式作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常裕 《晋阳学刊》2006,25(3):69-72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三教”统摄在一起,把“常道”、“元神”同儒家和佛教的“本心”、“本性”作了形而上的整合,在形上的层面上一同放在本体的高度;既提升“道”的形上内涵,也兼纳并蓄了“道本体”、“心本体”、“性本体”等理论。把“道”、“神”、“心”、“性”放在同样高的的位置上,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是开拓性的。  相似文献   

7.
梁钊 《学术研究》2000,(5):63-63
新春伊始,江泽民同志到广东深入考察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对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势作了生动的详细的论述。“三讲”教育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和经验,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创造。讲话创导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区具有普遍意义。“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既简明扼要,生动通俗,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又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内容,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是我们国家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大法…  相似文献   

8.
李睟光的“气象论”,既包括他的性理学观即哲学思想范畴的“气象论”内涵,又包括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气象论”内涵,这两个方面都与宋代性理学有着直接的渊源。而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他更是受到姜夔、严羽、王世贞等中国诗论家“气象论”的直接影响。同时,他的“气象论”具有独特性,即由道及文与由文及道的双向性指向以及由人及文与由文及人的双向性指向。  相似文献   

9.
曹明升 《学术探索》2010,(2):127-132
从乾嘉开始,清人多用“厚”这一范畴品评宋词,其理论内涵总体上可分为宋词本体之厚与词人主体之厚两大指向。清人认为,主体之厚决定词体之厚,故欲求词中之厚,必先葆主体性情之温厚,然后将家国、身世之感寄于物象,可得内在的有寄托之厚;若能将寄托之意出之以顿挫之笔,给人吞吐沉郁之感,便得外在的浑厚之风;而最高境界则是由主体温厚之性情与词体深婉之特性相交融所产生的由内而外的整体之厚。其他诸如“沉郁”说、“重、拙、大”理论等,在实质上皆以主体之厚为本原、词体之厚为指归。清人以厚论词,不仅为了疗救前期词坛空疏浅薄之弊端.更蕴含推尊词体的深层目的与巧妙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主要是形式上的不同,但在语言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西方语言因素是促使汉语发生变革的最重要因素.从西方输入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些词语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关键词",从而促进了现代汉语作为体系的形成.同时,西方语言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汉语,使汉语词语在思想内涵上发生了变化,既具有传统的内涵,又增加了西方的维度.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古代汉语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语言体系.现代汉语学术研究迄今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对于在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形成对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解释学的视角将"症候"和"解释"视为古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并主要从形式的方面对这两个内在关联着的概念做出分析,借以凸显古典精神分析的解释学维度.本文认为,症候是从力的相互争斗中产生出来,作为伪装与扭曲的表现而存在,而解释正是对症候的分析,即对构成症候的力与力量关系以及力的伪装和扭曲形式的分析.解释反向地重建症候被构成的过程.由于关乎症候的最重要问题集中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即症候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意义何以具有症候的形式,相应地,解释既作为深层解释,又作为对症候的形式分析而存在,即解释不断深入地挖掘症候的意义,同时致力于说明意义为何能以症候的形式表现自身.  相似文献   

12.
蔡先金 《人文杂志》2002,(4):104-109
本文通过分析西周“宣王伐鲁”事件之原委 ,揭示“天子立君”与嫡长子继承制之间的冲突 ,从而从一个方面探析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有碍西周政权统治的不合理性 ,同时又得出“宣王伐鲁”这一事件的历史合理性 ,并期望从制度层面提出西周社会转型到春秋与战国的一种解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为内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展开为认识、评价及规范等维度。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从不同的层面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别在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规范之维的同时,也将改变世界的问题引入哲学之域。通过化形上智慧为个体的精神本体及普遍的规范系统,哲学既说明、解释世界又规范、变革世界。  相似文献   

14.
梁丹丹 《人文杂志》2008,(2):106-112
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在美学层面常常被赋予消极的解释,本文旨在将这一术语还原于其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语境,从正面探讨"疏离"的艺术诗性内涵.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阐释文本表明,在美学层面,这一诗性艺术形式内在地契合了他的人与艺术相和谐的艺术观,成为他认识与肯定自我美学原则的借镜.  相似文献   

15.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2,23(2):57-60
彭家煌的小说,无论从其语言风格,还是其所表达的一悲到底的悲苦内涵,还是其对人性弱点的“忠厚人的讽刺”方式来看,都体现出一种沉郁的格调,而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卑心理,是这种沉郁风格形成的内在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6.
“罗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罗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罗马化”的定义与内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从本质上看,“罗马化”是一个民族强迫其他民族接受其政治统治,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变迁。在此过程中,许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当了“罗马化”的载体和推进者。罗马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罗马化”发展的进程。罗马的皇帝、总督、军事将领和军队等是罗马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清代况周颐提出“重、拙、大”之“作词三要”,将“重”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词学范畴之“轻”与“重”的形成和界定有一个独特的过程,一方面,词之题材内容由“轻”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词体本身题材的丰富扩大,意象风格也从局限于轻柔婉媚而扩大到庄严厚重、慷慨雄壮。从内涵的界定来看,词之“重”者,既指词作外部风貌的浓墨重彩、题材内容的包孕丰富,又蕴涵了沉挚深厚的感情、思力深刻的思想以及沉着雅正的气格等等。相对而言,“轻”范畴的涵义更具多重性,褒贬兼而有之:既可指向语言意象的轻清倩丽、艺术风格的轻灵浑成,也指向题材内容的单薄狭隘,流于轻浅、缺乏浑厚沉着之致。  相似文献   

18.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2005,12(6):193-197
20世纪20年代,出于对文学自身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也出于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的把握,开明派作家提出了“真诚”的文学观念。它修正了文学研究会“再现”说和创造社“表现”说各自的理论偏执,既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符合启蒙时代的社会吁求,也更能揭示文学的本体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这种文学观念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于,它从“立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从作者到作品、从题材到风格、从创作到批评的内在关联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之间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如同一架天平的两端,呈此消彼长关系,两者更不存在呈反比的函数关系。公平与效率只是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它们从内容到形式深深地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内涵,“公平与效率此消彼长”的命题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它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某些错误的政策提供了方便的辩护理由。  相似文献   

20.
极顿挫之致 穷勾勒之妙——论清真词的章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词的章法结构,是古今词家一致称道的。清真词那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那浑成的气象和流动的韵致,都与其独到的章法结构密切相关。唯因如此,历来的词话家都推重清真词法,都喜欢谈论它的篇章结构。考察前人所论,虽然各有侧重,眼光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亦不出两条:一曰“顿挫”,一曰“勾勒”。陈廷焯论清真词最讲“顿挫”,他说:“美成词极顿挫之致,穷高妙之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周济论清真词又最讲“勾勒”,他说:“清真浑厚正于勾勒处见,他人一勾勒便刻削,清真愈勾勒愈浑厚。”我们研讨清真词的章法结构,当然不能满足于前人已有之论,但“顿挫”与“勾勒”却正好作为两条线索,一者关系到清真词善于变化的特点,一者关系到清真词善于照应的特点。既善变化,又善照应,就达到了变化而又统一的和谐状态,从而才能臻于浑厚的境界。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沿着这两条线索去作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