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城市发展同港口发生着日益密切的联系;港口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港口新概念的确立,标志着现代城市发展港口经济必须打造立体交通枢纽,建立"大交通"体系,形成港口、海关、金融、临港空间、辐射腹地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港口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立足‘桥头’、面向世界、服务腹地、以港兴市”的方针,切实抓好综合运输、贸易服务、现代港城经济结构和城市建设四个战略重点,把日照建设成为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大市场的海陆交通枢纽,成为陆桥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窗口,逐步发育成新陆桥东部的区域性国际港口城市。并在实际工作中,精心构筑五大格局:一是推进港口及其集疏运设施建设,构筑与桥头堡地位相适应的大交通格局。二是建立现代港城经济结构,构筑与桥头堡地位相适应的经济格局。三是构筑与桥头堡地位相适应的城市格局。四是构筑与桥头堡地位相适应的东西双向开放格局。五是构筑社会全面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铁路与太原城市近代化进程:1907-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网络的形成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山西开始逐渐摆脱腹地交通对区域城市近代化的桎梏,1907年正太铁路的通车以及1933年同蒲铁路的分段运营便充分展现了铁路与太原这一内陆省会城市工商业以及城市结构变动等方面的关联作用。山西城市格局也呈现出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城镇等级体系更趋完善。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以太原为集中地,以正太铁路、同蒲铁路为运输路径,以沿海商埠为指向的晋中区域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张利民 《河北学刊》2004,24(6):177-182
明清时期 ,运河漕运和贸易促使运河附近的港口城镇成为规模不一的南北商品集散中心 ,海运漕粮和沿海贸易带动和促进了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根据当时的商品流通网络 ,华北地区分为两个经济区域 ,各经济区域内经济重心是在大运河和驿道等交通枢纽、首都和省会附近等华北平原农业比较发展地区。近代以后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轨道 ,沿海城镇内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成为不同范围的经济中心。随着商品运输方式的变革和商品流通网络的重组 ,港口城镇完成了向东部沿海的区位转移。但是 ,这并没有打破原来的两个经济区域的格局。其中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沿海和近代交通运输枢纽 ,其空间特征就是从偏重内地向沿海地区东移。而且 ,这种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港口城市发展的功能作用与天津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中,港口及港口城市在资源配置和物资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津应积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港口城市功能优势,统筹协调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的发展关系,发挥天津对内对外两个市场、两个辐射面的空间结点的功能,积极争当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发挥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构想,对我国沿海地区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对区域港-城规模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珠三角港口体系已进入分散化发展阶段,香港、深圳、广州“三门户”区域港口体系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香港、广州、深圳的港-城耦合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余港口城市的港-城耦合类型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但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对强弱变化则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章具体分析了港口经济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日照市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日照市发展港口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的广西沿海(钦廉)地区出现了某些近代化的因素.陈济棠主粤期间,广西沿海的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近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增强,北海成为粤西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商贸繁荣,物价平稳,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社会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城市建设成就较为突出.陈济棠的治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沿海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战争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战争连绵不断。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对城市的物态本体、人口、国家财政经济、商业贸易、交通、区域腹地等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导致城市本身及发展所必须的内外支持要素系统无法保持常态运行,停滞与衰落便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王列辉 《江汉论坛》2012,(10):69-77
从港口吞吐量、航线设置、商业辐射范围、金融经营范围和海关等级等考察上海与香港在近代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来看,上海是中国中北部的经济中心,香港是中国南部的经济中心。这种双中心格局的形成基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两地处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门户地位为两地崛起为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开埠之后区域经济中心开始由苏州、广州向上海、香港转移。上海由贸易带动商业的发展,进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香港则在近代凭借区位条件和自由港政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两地的发展路径不同,但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律等安排也为两地成为经济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曾桂林 《云梦学刊》2003,24(1):51-5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岳州、长沙相继辟为商埠。岳、长的开埠,使得湖南有了直接对外贸易的窗口,其对外贸易也呈现出若干鲜明的特征。同时,岳、长开埠对近代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我国北方的水资源危机,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已经启动,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市场交易模式显得越来越迫切了。为实现南水北调水市场的规范化、组织化和现代化,借鉴期货交易机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水单交易方式,该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蒋继瑞 《北方论丛》2022,(2):126-134
中世纪至近代早期,海煤逐渐发展成为英格兰重要的贸易商品。贸易交换的增加,带动了英格兰的海煤消费。因此有学者认为,英格兰近代早期的城市污染与海煤的贸易和使用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英格兰海煤的贸易轨迹,得知近代早期英格兰海煤的贸易特点:以纽卡斯尔和布里斯托尔为典型的出口港口,以伦敦为典型的进口港口。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城市污染,尽管有消费海煤带来的影响,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直接相关。海煤在英格兰近代化的历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民有私约,约行二主”以及“官有政法,民从私约”的说法,它准确而清楚地表明了民间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主要依靠契约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四川近现代盐业买卖活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盐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内涵”与“本质”上来说,现代买卖合同与盐业买卖契约具有一脉相承性,盐业买卖契约内含的精深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买卖合同所吸收,但由于时代经济特征.盐业买卖契约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挖掘民族文化遗产的盐业买卖契约文化精神,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合同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广州邮政三足鼎立,传统民信局?各国开设的“客邮”和大清邮政并存,但邮政管理统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肇兴于中外交涉频繁?战火连绵的晚清广州电报业,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效率,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代邮政在广州商民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伴随电报的开设而兴办的电报学堂是广州早期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广州近代邮政电报的开设情况及其特点,有利于较为全面地了解近代邮政电报的兴办对晚清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代化与学校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学校图书馆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校图书馆应具备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学校图书馆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加强我国学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状况综述——以近年来硕士论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集中体现为众多以此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本文从大陆与台湾地区一些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选题的角度、征引史料的情况等方面来看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状况,并还从中国近代邮政近代化与地区性邮政史两个研究角度对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具体分析与评述.虽然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亦有众多的不足之处.总之,硕士论文在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