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重旭 《领导文萃》2009,(11):77-78
包拯与海瑞,都是有名的清官,为什么一个被罢官,另一个青云直上,这里的关键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两人所生的时代不同,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也许商人说.两人所遇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二者都没有说到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2.
眭达明 《决策》2010,(7):90-91
正因为宋仁宗具有这种仁德和气量,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才会出现包拯这样的壹臣,才会出现杜衍这种不给皇帝留情面的宰相。  相似文献   

3.
正包拯、林则徐、焦裕禄都是在河南做过官的外省人,他们在河南这块热土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不同时期为官者的典范和楷模。包拯是中国古代为官的楷模,到今天人们仍将"包青天"作为"为官公正"的代表。林则徐一生中三次在河南做事,为治理黄河做出了杰出贡献,人们知道更多的是他的禁烟事迹,其实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水利专家。焦裕禄是当代为官者的楷模,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代表。在中原的近千年历史上,从包拯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到林  相似文献   

4.
包拯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的传奇形象,显然的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对此,部分学者为了避免人们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免想爬梳史实,还包拯本来面目。然而尽管包公的故事有许多不合法理、不符史实的地方,不过人们在意的,毋宁是包公的打击特权、平反冤情、伸张正义,“包青天”的形象,无疑是社公民情需求下所塑造出来的。因此,只要社会不平、民众期待出现“青天”的情形存在一日,包拯便很难走下神坛。 “包青天”之所以能“日断阳、夜断阴”,受到民间如此的爱戴,并不是“历史”造成的,历史上法官不止包拯一个,偏偏他能享大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5.
唐铁龙 《领导科学》2012,(10):27-28
"包严"的"包"指包拯,"欧宽"的"欧"指欧阳修,两人都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包严"、"欧宽"是后世对他们领导方式的评价。包拯于1057年任开封知府,他廉政爱民,大力改革诉讼制度,重典严法,打击豪强劣绅,"吏民畏服,远近称之",人称"包严"。欧阳修是包拯的继任知府,有人问他如何对待前任的威名赫赫,他说:"凡人才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他行事低调,"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民安其不扰",同样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人称"欧宽"。"包严"与"欧宽",殊途同归。包拯以威名震动京城,欧阳修以宽简誉满朝野,均为行政长官的楷模。后来有人在开封府门两侧立起"包严"、"欧宽"两个牌坊。清代开封知府刘书元于东辕门外建"包欧二贤祠",教育官员"严而思包严之道,宽而思欧宽之由"。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王安石、郑板桥、陶渊明讲到狄仁杰、包拯、海瑞……1月12日上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总书记博古通今,吟名句、讲故事,与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  相似文献   

7.
《福尔摩斯探案集》向来为中外读者所喜爱。福氏断案时逻辑严密的“曲线思维”,反映了此君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凡事皆须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真谛。中国宋朝的包拯,在“陈州放粮”、“智审一文钱”等公案中,秉公坚持原则时是“直”的,察看“蛛丝马迹”推断事理时是……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读者相信这句话确有依据,不妨先举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主角就是人所周知的“大清官”包拯,够得上“官清如水”了吧!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记有一桩他敌不过“吏猾如油”的史实:老包坐开封府南衙时,有“明察”之称。  相似文献   

9.
"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时下似乎成了某些党员干部为自己接受请客送礼开脱的一句口头禅.对于盛情的降临,是否真的不能却,是否真的却不了?我看未必.宋朝包拯就碰到一次盛情.  相似文献   

10.
贺海峰 《决策》2007,(7):44-47
包河区因宋代名臣包拯而得名.这个5年前脱胎于合肥市老郊区的"安徽第一城区",自合肥启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以来,汇聚了太多好奇而惊叹的目光.包河区由此真正开始成为"机遇的包河、沸腾的包河、焦点的包河、注意力的包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最爱清官,尤恨贪官。清官明镜高悬,洞察秋毫,为民请命,刚直不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狄仁杰、包拯、海瑞的事迹千古留芳,为万民所敬仰。贪官唯利是图,视钱如命,以手中权力搜刮民脂民膏,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或赤裸裸进行索贿受贿,中饱  相似文献   

12.
对当官的来说,穷人、富人都可以交往。但与富人交往尤须注意,不可一意交结富人,否则易为他们利用。在这方面,包拯为古代官员树立了一个极好的典范。包拯、秦桧对待富人的不同态度富人喜欢巴结官员。有"眼光"的富人还喜欢巴结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3.
傅谨 《领导文萃》2008,(4):87-91
历史上的包拯在中央政府担任过监察御史,对贪官污吏的行径多有揭露,与他后来的公众形象颇有联系。但终其一生,多数时间他只是担任地县州一级的地方官。他50岁左右终于被提拔进京,不过,在京城期间,也多是以任闲职为主,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两个职务,就是典型的赐给文人的可有可无的虚职。  相似文献   

14.
一部中国古代史,记述或演义了无数灵巧高明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临事有"巧"招,应变出"巧"策,以"巧"妙的计谋驾驭了突如其来的事件,演绎出了一段段令人拍案称"巧"的佳话。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晏婴"巧"说橘枳事、诸葛亮"巧"设空城计、包拯"巧"断牛舌案,等等,他们或是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或是使战局转  相似文献   

15.
正"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义、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历史名人不胜枚举。北宋名臣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母亲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  相似文献   

16.
正市反贪局局长金明收到了一封举报市土地和建设服务局局长王天一的信。信里举报说,王天一收受重贿、违规办事。信里还夹着几张照片,照片上有珍贵的名表和烟酒,还有三根金条和一张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信的署名:包拯。侦察处的刘心送来这封信的时候说,信是普通的平信,查不到来源,但这样的信件所反映的情况大多是属实的。  相似文献   

17.
古时,有一位原籍浙江的朱氏督学,一次回乡监考,家乡有不少士子准备礼物以贿赂,孰料他一临考舍,便题一联悬于堂前,联曰:铁面无私,几涉科场,亲戚朋友皆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仄浓淡不冤笔。行贿者看到此联,只得望"联"却步,收起礼品悄悄溜走。宋代包拯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惩贪罚奸,世所称颂。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建立了许多包公祠,其中有联赞曰:  相似文献   

18.
王杰 《决策探索》2015,(2):92-93
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将不国。清官之念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  相似文献   

19.
心中有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0,(46):26-27
今年1至10月份.江西省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实现1012.4亿元,增长3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3.3亿元,增长37.4%,增幅列全国第三位;全省财政支出1265.8亿元,增长27.1%,增幅列全国第六位。——江西省财政厅称.江西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统筹资金推进民生工程。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3倍.医疗卫生支出增长61.1%,  相似文献   

20.
上任伊始.有同志问我.履新之后怎么烧“三把火”。我没有“三把火“,刚上任不了解情况就“烧火”.那不符合唯物主义。若说有,我这儿倒有“三盆水“——一盆洗脑.保持清醒.不保守.不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盆洗手.干干净净,清正廉洁.当好人民公仆:一盆洗脚.舒筋活血.勤下基层.向群众学习.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