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环境法的激励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励手段在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实践中已普遍存在,激励在环境法中的体现不是等价交换,而是唤起人们的自我牺牲.环境管理中实行的命令控制机制效用的有限性使环境法确立激励原则成为必要;环境保护的价值正当性成为环境法确立激励原则的基本依据.随着环境法的不断进步,激励原则应当确立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主体制度的生态化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环境问题不仅需要作为公法的环境法规范,还需要民法对环境法的通力配合.民事主体是民法中一个基础的范畴,传统民法中对主体的设定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而对现实中的"人"进行的法律抽象,主要以财产人格为前提设置的民法规则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陷入了困境,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思想同民法的顺利对接,关键是对民事主体进行生态化改造,以更好地发挥民法在环境问题上的功能,具体包括:承认后代人的主体地位以及承认民事主体的环境人格利益.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立场,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人本主义以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中心,生态权益只能作为法律客体对待,因此非人类存在物,如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都不能成为法律上的主体,因而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生态主义认为人与动植物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在法律上应该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应该被平等保护。这两种对立的立场会对个案的结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环境法没有明确确立何种立场是根本立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环境法法律方法,尤其是利益衡量的方法来解决两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环境优先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是当今环境法的发展趋势。环境优先原则源于人类在环境伦理上的成熟,它是人类在环境危机前的必然选择。环境法确立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符合环境法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损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确立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标准有:符合环境法知识化的需要和实现环境法的使命。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是环境法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也是环境法的使命和目的。环境损害已经成为环境法的基石范畴和组织枢纽,因此,环境损害也应该成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法律解释是一定主体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亦是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我国对于环境法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相对较晚,加之环境法本身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性及跨学科、跨部门等特点,环境法解释在环境法适用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对话。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 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域、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上存在着重大冲突, 这种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的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在环境法与民法的对话中, 环境法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 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 民法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 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为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 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 确立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日趋尖锐,原有的"一元论"、"二元论"环境法的目的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并在立法实践中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并采纳。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综合审视可持续发展理论却可以发现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环境与人类共同科学发展作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在将来更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获得对环境法规范的理性认识,必须首先深入认识环境法规范形式背后的利益性质和形式,因为任何一个法律部门的出现都是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从这个方面展开,通过对环境利益的独立及其特征的论述阐明环境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环境法存在的充足理由.并且从环境法法益主体和环境法法益内容的角度对环境法性质进行再思考--环境法是环境资源经营利用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就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设计已有重大突破,但仍存在制度定位不准确、法条编排思路混乱、结构不合理、法条繁简失调、相关制度未能集中规定等不足。《环境保护法》的总则应明文宣示公众参与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前提和依据,确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环境法基本法律制度地位,进而区分主体和行为的种类,分散地规定组成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要点,为日后下位法的立法细化奠定制度架构。此外,还须确保每类环境信息公开的违法行为均有对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法法律方法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立法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确立环境法的根本目的,以及科技含量最重和调整范围非常广泛的特征,决定了环境法法律方法具有解释对象的广泛性、方法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各方利益平衡的静态特征,而这又与法律发现方法运用的创造性、环境法解释方法运用的根本目的性和利益衡量方法的特殊地位的动态特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环境法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应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我国环境法的理念,甚至作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界围绕环境法是否应当被重述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派。激烈争论的背后,是环境法学者试图通过法典化改变美国环境法窘状的努力,更映射出学者们对环境法向何处去的不同认识及态度。尽管美国环境法重述被宣告搁置,但这场法典化争论值得探析和思考。我国环境法学界最终确立了“适度化”编纂环境法典的目标,明确了当代环境法学的历史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环境法共同体逐渐显现,而无论是我国环境法典编纂的探索还是美国环境法重述的争辩,目的都是为环境法律部门更具体系性而进行重塑,消弭环境法律内部规则之间冲突、分散、重复的弊端。对于我国环境法典,需要进一步明确编纂目标,夯实编纂方法,坚持编纂的程序性定位,树立起环境法学科独立自信的价值体系,增强环境法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要素的内涵改良探讨——兼论后代人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法律关系”这类接近法律体系逻辑起点的法学基石性范畴的要素内涵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改良性理解 ,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型法律体系的稳步形成和发展。就主体而言 ,应充分认识主体“人”的共时性、历时性、复杂性、多态性以及后代人的相对性和客观必然存在性。就客体而言 ,加强对物的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 ,强化行为的正生态意义。就内容而言 ,在注意后代人特殊性的前提下 ,探讨了如何保护后代人的利益。如果本文部分观点被认为是正确的 ,并对《法理学》这类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关系要素内涵有所改良 ,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论述,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确立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必须理清法的基本原则与法的理念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与国际环境法具体原则乃至具体规范的区别。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必须属于法的基本原则范畴;必须接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支配和指导;必须体现自身的特点。通过按照以上标准对当下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公平原则、国际环境合作原则、国家环境主权与尊重外国环境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责任原则、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突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效益原则,争取以最少的社会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收益,这是我国环境法发展的始终如一的目标。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环境法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应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我国环境法的理念,甚至作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权益及其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益,是指通过环境对主体造成实际影响,且这种影响被法律确认或现代社会的法观念普遍认为具有可谴责性时,主体所享有的对抗该影响的法律权利或法益。环境权益的本质属性是法律权利和法益的混合体,因此,无需在立法上寻求确立其概念。对环境权益的救济应分类通过一般侵权法、环境侵权法、环境法等公法、一般人格权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国际环境法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并就该体系主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考察法学界关于国际环境法的各种论说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主体、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的构成等问题,阐述了国际环境法的调整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法律的立法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传统环境立法,在目的性规定方面往往表现为过分注重环境的资源属性及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它环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对我国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修改环境法时,应首先树立现代环境法目的,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尊重自然的权利,确立生态本位主义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