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本文主要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人生经历对其早年人生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思想的形成阶段概括为孩童时代传统思想观念的塑造,少年时代近代思想观念的启蒙,以及旅美时期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确立。由此进一步对胡适早年思想中的那种复杂性做简要思考和分析,认为这种复杂性是其思想多元性和矛盾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启蒙与救亡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而“救亡压倒启蒙”这一命题更是风行海内外。另外,既然谈到启蒙,就不免关系到启蒙思想运动中重要的内容——人权问题,所以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权问题,它们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什么关系,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本文主要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人生经历对其早年人生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思想的形成阶段概括为孩童时代传统思想观念的塑造,少年时代近代思想观念的启蒙,以及旅美时期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确立。由此进一步对胡适早年思想中的那种复杂性做简要思考和分析,认为这种复杂性是其思想多元性和矛盾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由陈独秀所开创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路线终于在胡适这里趋于成熟,得到完成。如果严复和陈独秀在倡导自由主义人权观的同时,曾经都在不同程度上在理论基点上发生过动摇,出现过游离和徘徊,那么胡适在人权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观点则始终如一,毫无保留。胡适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从未在中国思想界成为主流意识,而是被夹在国共两党的铁钳之间苟延生息。尽管胡适后期投靠国民党,放弃了自由主义知识人的独立立场,但其思想的自由主义基点并未因之变化。胡适个人是失败了;胡适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潮也未成功。但这一切都只是开始,不过是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悲壮的一幕。其中的伏笔所预示的新的高潮还未来临。笔者相信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中,终将会看到自由主义人权思潮的奉献。正是在这一点上,研究胡适的人权思想就不能只是记录其思想的历程了。再现胡适人权思想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思想记录本身。胡适人权思想的生命历程应在跨世纪之际得到复活,并将在下个世纪放出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实用主义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这不仅与杜威等原生形态的实用主义性质有关,更同胡适自觉的演化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人权在近代中国更多被界定为一个道德范畴而非法学概念,依照道德方式建构人权是阻碍近代中国人权实践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道德"真理化"的模式是道德化人权形成的文化根源.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是透视上述观点的典型个案文本,分析此书有益于理解近代中国人权观念特性并有助于推进当下中国人权文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周乾 《学术界》2007,1(4):240-252
胡适与刘文典是皖籍著名学者,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均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在1917年至1937年的20年间,除中间短暂几年外,胡适与刘文典长期共事.在刘文典从事国学研究及翻译外国名著的学术活动中,胡适都曾有过建议、评价和帮助.在刘文典短暂地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他也曾寻求胡适的支持和帮助.在刘文典的事业和家庭遇到困难时,胡适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予以关心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样,刘文典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所取得的成果,也对胡适的学术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对于这两位活跃在中国近代教育和学术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很少有人系统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有许多谬误流传.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0,(6)
严复、胡适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发展史上的旗帜性人物。从严复到胡适,自由主义思潮既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而又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严复较多关注了"个体与群"这对矛盾中的群体一端,胡适则比较倾向、认同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传统。两氏均主张渐进主义,反对急进而骤变的革命,赞同渐进而温和的改革,但严复强调自由为体、自由为先、自由为本,反对将民主宪政作为即时目标,反对遽行民主,主张先行自由思想的启蒙;胡适以自由与民主并重甚至更彰显民主,提出了"幼稚园民主说",认为民主宪政并非高不可攀,在迈上"宪政"的起始之处宪政即可开始。严复所认同并加以移植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放任思想,而胡适所赞同与推崇的是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二人均从"自己争取"与社会"容忍"的角度讨论思想言论自由,但严复侧重从国势兴衰的角度强调思想言论自由的意义,胡适则比较突出思想言论自由对于人性完善、人格发展与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正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标志着欧洲最终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近代中国虽然并不存在西方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明清启蒙思潮和近代西方思想双重影响下,又的的确确经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过程,有着一批最早睁眼看世界、不乏真知灼见的启蒙学者与思想家。在近代启蒙思潮中,除救亡、科学、民主等喧腾一时的思想观念外,与工业化潮流和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的重商思潮,①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想潮流。以重商思潮为标志的近代商业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走向工业社会和实现近代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拟对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过程及其内容和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者欧阳哲生著《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是海内外系统论述胡适思想的 第一部学术专著。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文化巨匠、思想大师孜孜求索的历程。这一历程耸立着一些在今天仍有夺目光彩的界碑,但它却划上了一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句号。这是胡适的命运,也是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这就使这部著作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为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胡适提供了基础;二是对胡适终其一生所力倡的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的探讨以新的启迪。因此,本书在学术上的贡献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这里,仅就本书方法及见解上的独到之处略举一二,以见一斑。 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胡适置于近代中国这一转型期来审视,从这一新的视角看胡适,将胡  相似文献   

11.
胡适从科学方法上着手建构中国学术现代性的动力源自其思想启蒙的诉求.但思想启蒙与纯粹的学术研究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当这一动力正式落实于学术层面时,二者的内在冲突便凸显出来,启蒙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建构中国学术现代性的障碍.然而,胡适由程朱而重释理学的现代性价值,既是一种新的、为人们所忽视的对理学的解构方式,同时也是根据西方现代性标准对中国传统学术发展脉络的一次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2.
人权普遍主义的神话源于近代自然法理论的理性主义,具有唯理论和反历史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解构了近代启蒙思想家所建构的"人权理想国",指出资产阶级人权最终将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是克服了个人与社会的分裂、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和集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动荡激进的时代后,胡适再度回到国人的视线中。作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胡适的评价因为时代的变迁,犹如坐云霄飞车一般,从一个近代中国的文化巨人到最受人批评的反动知识分子,而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则成为后来国内的政治禁忌。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始关注中国自由主义的研究,重新估价胡适的历史成就即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启蒙问题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启蒙运动相比附。我们需要对"谁来启蒙"、"启蒙谁"、"拿什么启蒙"、"怎样启蒙"以及"启蒙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反思。传统中国对"启蒙"的固有理解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使得近代中国出现了三种路径的"启蒙":"权势型"、"知识型"和"救亡-革命型"。这实际上意味着国人把太多的任务加诸在"启蒙"这根"树枝"上,使得它有无法承受之重,以至于远离了"启蒙"自身的逻辑。基于此,为使"启蒙"持续"运动"下去,首要之举就在于剥离附加在"启蒙"之上的东西,把属于"启蒙"的还给"启蒙",使它真正拥有理性的翅膀。  相似文献   

15.
胡适“反孔非儒”评议董德福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因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暴得大名”的胡适,显然是倡导新思潮、批判旧传统的“急先锋”。他对高扬人权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的五四启蒙精神极表推崇之意,曾盛赞吴虞打扫呵“孔渣孔滓尘土”,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  相似文献   

16.
胡适于1929年在上海以《新月》刊物为载体,联合罗降基、梁实秋等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文章,倡导起“人权运动”,尖锐地批判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独裁、扼杀人权,宣传了民主与法制。胡适等人发动的“人权运动”虽然在国民党当局镇压下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历史意义是应当肯定的。1933年胡适应蔡元培等人的邀请参加了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简称“同盟”)并担任了“同盟”北平分会主席。但不久胡适即与“同盟”的主张发生重大分歧、公开发表与“同盟”相左的政见,以致被“同盟”除名。胡适为什么于1929年发动“人权运动”能够公开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独裁、扼杀人权,并宣传了“民主”与“法制”,而到1933年却在加入“同盟”之后又与“同盟”唱反调?笔者认为这应当从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实践的矛盾中探讨原因。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特点在于既反对“暴力专制政治”.又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自由与容忍”①,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必然陷于自相矛盾,左右两难,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摇摆,并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7.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3,24(5):26-30
杂志这一现代传媒在中国兴起和繁荣的原因很值得探讨。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是技术基础,近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知识分子对启蒙武器的寻求是社会基础,西学东渐以及新学的兴起为其做了主体方面的准备,近代都市的发展则为杂志提供了大量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牡会及自身所获得的积极的政治成果,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启蒙的视域观照现代政治文明在近代中国的艰辛起步,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就肇始于启蒙,作为近代启蒙重要阶段的戊戌、辛玄启蒙所内蕴的对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正是现代政治文明初萌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集体人权遭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粗暴践踏,胡适从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法治是集体人权保障的根本手段,集体主义原则是处理个体人权与集体人权关系的价值标准。胡适的集体人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表征了胡适对集体人权保障的艰难探索。这种理论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对当代中国的集体人权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中国王朝体制的瓦解,制度危机与信仰危机成为思想家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主张否定传统,其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反传统主义倾向,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们则对此提出审慎的批评。这两种启蒙逻辑为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