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略论西方美育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与西方美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联。现代中国美育的概念形式,大多是在译介和传播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美学等现代知识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代学者张君劢、沈建平在全面介绍并评述西方美育定义及其派系状态的过程中,对现代中国美育整体形式建构及其知识学之分类研究作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2.
一 提出生命美育这一概念,是基于生命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生命美育的研究反过来又丰富了美育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3.
狭义的美育,仅在美育课堂上进行美育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达不到美育效果;广义的美育,无限扩大美育的界限,只是一种美育的理想状态,无法有效实施.目前在美育教学中存在着:美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相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从“美育生态壁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实施美育的方法,即根据与美育实施的亲密程度,找出有助于美育实施的最直接的各种范围条件,结合当地特色增加美育技能,把美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美育为中介转变学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最有效的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4.
学贯中西的近代学者王国维从思想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揭开了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现代性探索的序幕.王国维的"无用之用"说、"古雅"说以及他融贯中西古今、讲求现实关怀的美育研究方法,是当下美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王国维自始至终将美育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注重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当世的有效性,这使其美育思想有着很强的现代性价值和当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肇始于风雨飘摇、国贫民弱的清末民初之际,目的是通过美育"新民"以图自强;而其理论起点,则来自于西方现代美育理论,认为美育的基本内容是情感教育,美育的基本手段则是艺术教育。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需求与理论起点之间产生了诸多困境:在美育理论上,美育"新民"的目标性与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立性产生了矛盾;在美育实践过程中,中国现代美育"求新"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却只能借助于中国古老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于“理论的彻底”还缺失深入性、系统性,对于“Z世代”大学生还欠缺亲和力、针对性,对于“融媒时代”还缺少适应性、创新性,对于“价值多元化”还缺乏主导性、兼容性。以美育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然选择和实然举措。其理论逻辑在于美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着眼于时代新人培育,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育人之“大美”,美育重在育人之“大德”。实践进路为提升“服从”效度,以美育增进概念识记和理论建构;加快“同化”速度,以美育推进情感认同和意志生成;增强“内化”力度,以美育促进信仰强化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7.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的,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需要。英语美育是根据新世纪对英语教育的要求,也是根据大学美育的性质、目标而提出来的。英语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英语教学必须包含英语美育的因素。英语中无处不存在着美,英语的语言美、英语知识的综合美、艺术形象美、英语的教学美。英语美育的实施符合"刺激——反应"学习理论、"驱力还原"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美育传统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育经历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 ,展示出了中国美育传统实践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而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是与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西学美育理论在中国的译解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 ,美育内涵从以听觉为主的乐教向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变迁 ,中国传统美育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同时生成了其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美育理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学术进展,受到美学研究的强力推动。从中国美育学三期,尤其是新时期美学对于审美价值主体性的确立以及存在论美学观的强调出发,论述了新时期美学研究与美育理论演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结合于教育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美育的性质,扩展与深化了美育的本质,明确肯定了美育的地位,并且强调了美育的实践性功能,丰富、完整而系统的美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刻理解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建立科学的美育理论,有利于美育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应试教育、美学理论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两分”认知习惯等方面分析了美育在中国教育中不受重视的原因 ,并从美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角度论述了美育对教育的意义。文章认为 ,当教育被美之精神统领时 ,美育将一跃成为“大美育” ,这是我国美育必须达到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李鹏 《天府新论》2020,(4):136-142
在当前我国美育理论与实践中,关于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还未被研究者予以必要的重视,因此造成了一种“重优美轻崇高”的美育现状。瘟疫文学作为灾难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凭借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在崇高美育实践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分析瘟疫文学文本中崇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考察崇高的诸种来源和生成机制,以明确瘟疫文学在崇高美育实践中的具体价值,从而拓宽人们对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增强美育实践的自觉意识,提升美育实践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洪毅然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美育家,他先后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为20世纪中国美学和美育的现代理论建构及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和卓越的贡献.他强调美学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美育的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人们的审美观点.其目的是促进人们的审美实践.他认为,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是艺术,实施美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为了进行美育,他主张普及美学,因而提倡大众美学.在美育与大众美学方面他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影响较大,推动国内出版了一些这方面的读物,由于他在大众美学上的建树,被誉为"大众美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美育理论的建树集中体现在审美生活、自由、时间三个核心概念上,由此生发,在美育本质论、美育功能论、美育实施过程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对30年来中国美育理论学术史建设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美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多元的发展.这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突破了以往知识视野的局限,走上跨学科研究的道路,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维视角对美育问题进行了颇富成效的阐释.认真分析近30年中国美育在跨学科领域的发展轨迹,深入总结美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大美育学的学科建设、建构现代美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健  翁再红 《阴山学刊》2009,22(5):113-116,128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施,是一生倡导美育的蔡元培致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此,蔡元培不仅积极投身美育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也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确切地说,他最终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实施的系统方案,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美育实施观。这些系统的美育实施方案,对于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在中国是作为一项自觉设计的“现代性”工程浮出历史地平线的。从社会语境上来看,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化追求相匹配;从思想文化背景上来看,他以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知识诉求为精神支撑。就历史进程而言,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确立与初步探索时期,建国至今的50多年则是中国现代美育的沉寂与再恢复以至繁荣发展时期,前后两个阶段的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探索各有其关注重点和时代特色。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为兴业强国的目的而新民立人,始终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从而使中国现代美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蕴含。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感性鉴赏活动 ,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状态。本文以此作为对美育的基本认识 ,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与孔子的美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 :(1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 ;(2 )柏拉图与孔子两种美育倾向的具体化变形。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 :柏拉图美育思想产生于城帮制的商业社会中 ,继承古希腊人的传统 ,重科学、智慧 ,美育活动与求知求真紧密结合 ;孔子美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中 ,受封建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所支配 ,重道德、伦理 ,美育活动以政治、道德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学术界针对席勒的美育理论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与主张。但是,这些研究还未能将席勒的美育理论置于西方现代性语境下来审视,因而留下了某种缺憾。本文试图从现代性的视域对席勒的美育"中介说"进行评述。席勒美育"中介说"的主旨在于揭示美育和人的自由的关系,即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促进自由人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倾心美学,并积极投身美育实践,其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具有当代性。这种当代性突出表现在他运用当代思维范式,创造性地借用西方美学思想,对传统资源进行深入发掘,提倡一种当代形态的美学;同时立基于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展了建设性的美育实践。本文重点探讨了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