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学与文学(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相遇、交流、互动,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现象,由此催生的边缘学科研究如文学人类学与人类学诗学,在世纪之交时蓬勃发展,改变了两大学科的原有格局,拓展了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并行的学术演进中,文学人类学逐步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表述主张和系统理论方法的跨学科新话语。伴随着对人类表述本质这一核心问题的逐步深入,文学人类学的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核心意识在碰撞中得以不断反思乃至重塑,呈现出迈向整体人类学的话语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拉波特为代表,西方文学人类学正基于对以人类学为首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反思,对所谓“个体”实施关注和书写,从而最终回归“整体”,构成世界主义人类学的美好愿景,实现了其对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作出话语贡献的企望。 相似文献
4.
2011年5月21日,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重庆永川(以下简称"永川会议")举行。会议期间的书展上,有三套远道而来的丛书引人注目:按出版时间来说,第一套是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粗略分析与梳理,认为注重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法律文化资源,注重法律文化“一体”与“多元”并重是今后法律人类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文本”和“表述”作为文学人类学理论创新的“元话语”,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演进脉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寻求理论创新必须认真总结的概念前提。在此基础上,把实践理论引入文学研究,使文学研究进入文学实践研究的领域,首先意味着一种现代性自我指涉的纯文学观及其封闭性被打破。文学实践研究就是要把一个抽象的文学概念还原为生动具体的实践行为,在具体而微的实践场域中分析文学被制作、被经验、被传递乃至被定义、被改写的具体情形,归根结底,就是要对文学的实践性和实践的文学性作出把握。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走向的人类学已经是逐渐在中国语境中本土化了的人类学.它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服务于中国本土的发展;二是在学科意义上参与到世界人类学的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8.
历史人类学简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蓝达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2-7
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化”,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历史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历史向度,强调历史的多元特征、历史的文化解释和记忆对于历史制作的重要性。历史人类学的意义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从历史人类学出发对具体个案进行重新解读,使他们有可能赋予历史过程本身一定的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9.
就人类学研究程序而言,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属于民族志写作实践范畴。自人类学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民族志就是一种文学式的叙述,而不是科学的书写。不论是英美人类学还是法国人类学,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写作都是一种建构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双重行为,因此民族志书写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不是科学的。文学转向本质上是对书写权威的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田野考察,也绝非提倡一种权威的叙述范式,而是强调人类学书写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许智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6-150
《酉阳杂俎》全面反映了唐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唐代社会的大千风貌。段成式的撰著态度表现出鲜明的人类学取向。全书的表述语言极具生活口语化。故事内容是源自民间的珍奇怪异味。娱乐审美观贴近大众百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