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明 《理论界》2008,(12):155-157
传统的隐喻观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使用中的异常现象,所以隐喻研究被排除在语言系统的研究之外。(2)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语言可有可无的华丽装饰,所以隐喻性语言总可以被更加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所代替。人们之所以选择使用隐喻,无非是为了制造某种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传统隐喻观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对比论、替代论和互动论。三种观点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对隐喻的认知不断深入的演化过程。从现代人类的认知水平来看,传统隐喻观为现代认知观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也限制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只有充分认识传统隐喻观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从而使隐喻研究成为人类认识自身认知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一致式是语法隐喻理论的一大支柱,Halliday及功能语言学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致式进行了多次阐释。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学科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和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严苡丹 《理论界》2007,(9):153-155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本论文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二领域模式)和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mer)的概念整合理论(多空间模式)出发,试结合认知心理学和隐喻认知理论模式探索性描述译者的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4.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定义为从源域(经验域)向目标域(抽象域)的系统映射。在认知理论指导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MyLifehadstood—aLoadedGun中的多元隐喻,分析其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关联,有助于探究诗人诗性隐喻映射的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其诗歌连贯性的隐喻性阐释及体会独特的诗性隐喻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英隐喻认知异同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认知观认为隐喻不是违反语言常规的语言现象,它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在认知体系的支配下,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认知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人类有一些基本的生活体验是相同的,在英汉语中有许多隐喻具有相似性。同时由于受制于文化的体验和思维不完全相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隐喻又具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6.
胡伟 《殷都学刊》2012,(3):88-91
与其他比类动词相比,"如"的用频较高,用法多元化。"如"字句的句式主要有:X不如/毋如YW;W(X)不如Y;(X)不如/未如/弗如/莫如(Y);X如Y。西汉时期的比拟式跟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现了简式,西汉时期出现的比拟式更多的是全式(一)或变式(二)。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其分类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体,(准)固化隐喻和新创隐喻分别位于其两端,挣脱了相似性带来的困扰;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稳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出隐喻外显功能之间趋同一的语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戴维森隐喻理论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苡丹 《理论界》2010,(12):165-166
在维特根斯坦晚期之后,营造了关注语言使用的大环境,隐喻作为语言的独特用法自然进入分析哲学家们的视野。戴维森是一位在隐喻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他反对多数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认为隐喻所表达的只是其字面意义。本文试从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入手,通过分析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继承,对戴维森的隐喻理论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英汉习语中的饮食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均含有丰富的与食物有关的隐喻习语。由于相似的认知经验或方式,隐喻习语有很多重合:由于文化差异,它们又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以英汉语言中与食物有关的隐喻习语为例,旨在说明它们之间的认知差异及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朱全国  肖艳丽 《理论界》2009,(11):124-127
在西方,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争议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除字面义外是否有隐喻义的存在;二是隐喻的表现义与认知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同一般的文学话语理论一样,意义总是在话语中呈现出来,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总是从语词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对整个话语意义的理解。隐喻义在字面义基础上产生且不同于字面义,隐喻义分为认知义与表现义,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义主要通过其表现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许晓艳 《学术探索》2012,(1):159-162
隐喻研究多年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科与学者关注。传统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式,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视为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应用于商业语言的研究;以美国爱荷华州爱荷华市的部分商店和Mount Pleasant镇的所有店铺为例,探讨商业店铺名称中隐喻的概念相似性映射和经验相关性映射,旨在探讨店主如何利用商店名称将店铺抽象化,唤起顾客的好奇心,达到吸引顾客、促进销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认知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与修辞隐喻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凝固性等特征,修辞隐喻不具有这些特征;认知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义现象,修辞隐喻则是语用现象;认知隐喻是相似性先于隐喻,修辞隐喻则是隐喻先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隐喻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隐喻解释理论有六种:比较理论、替代理论、互动理论、映射理论、转移理论和合成理论。了解隐喻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隐喻的工作机制、性质特征和主要功能。就隐喻的主要功能和研究角度来看,隐喻解释理论可归为三类: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但是这三类隐喻理论都有局限性:修辞隐喻弱化了隐喻的作用,忽视隐喻的认知功能;概念隐喻却夸大了隐喻的作用和功能,似乎概念隐喻无所不能;语法隐喻过于强调语言形式,把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看作是语法隐喻。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广泛应用于汉语和英语中,已与人类的语言文化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隐喻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有时还能起到委婉的目的。两种语言在隐喻使用中有相同之处,因此有很多对等的认知,翻译起来比较容易。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由于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的截然不同,导致两种语言隐喻使用中有很多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惑。关联理论是认知应用学的理论基础,对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给隐喻翻译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提供理论性的方法和启示,鞭策翻译工作者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翻译,以求全面、准确再现原语语义,从而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理论、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及翻译能力,加速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过程,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概念隐喻的分析,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过程中意境翻译的效果。分析表明,在汉语向英语的语码转换中,通过使用语言的非一致式,更能有效传递原文的意境效果。  相似文献   

17.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8.
论隐喻认知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梅 《人文杂志》2001,(5):161-163
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表明,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的隐喻化,是隐喻认知的具体表现;不同认知领域相互投射以及发现、重建事物间的相似性联系,是隐喻认知的主要方式;索物取象,比理附意,极具弹性的思考方式;浓缩的速记,是隐喻在认知功能上所扮演的角色.文章从认知表现、认知方式及认知功能三方面,对隐喻认知的特性进行全面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探讨了英汉隐喻互译中所要引用的认知策略问题。在分析了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英汉隐喻的对比,即指出了英汉隐喻的认知共性,也指出了英汉语言在喻体选择上差异的必然性。然后采用认知功能观重新审视了隐喻翻译的一些策略,区分了隐喻的被动使用和创新认知,并探讨了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探讨了认知主义关照下的隐喻翻译问题,提出了隐喻翻译的认知系统观。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非正常的语言使用。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包括隐喻的认知,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以及认知语言学下英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