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姚洁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当代社会,影像文化飞速发展,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配以字幕的电影既能使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信息,又能满足观众欣赏原声的要求,因而广受青睐,同时也促进了对电影字幕翻译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分析《赤壁(上)》的字幕翻译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字幕中文化因素传递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3)
探讨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和制约了文学翻译的动机、选材和策略等方面,而文学翻译实践又反过来会对社会意识形态起到生产、强化或改革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新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103-106
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翻译困难,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为实现文学作品翻译的交际功能,令译入语读者同样能够理解文学原著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形美意美,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文化关联、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去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创作出文化翻译意义上的成功译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相似文献
5.
刘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8-120,124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从目的论理论出发探讨<孔乙己>一文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可以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矛盾,它们是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该并存并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明显的趋势下,公示语及其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公示语与文化密切关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文字转换,更要注重文化转换。在语用学框架下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能够帮助译者提高翻译质量,进而充分体现公示语的交际功能。为了传达公示语的言外之力,译者应该采用添加缺省的文化因素、增删形象化说法、进行词类转换、完美传达原作者的意图、不拘泥于本族文化的特定性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金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民族文化典籍。迄今译界广为推崇的有两个译本,由于其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或翻译目的,对其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构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列费维尔和巴斯奈特合作出版的《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巴斯奈特引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概念———共谋(collusion)。对苏珊.巴斯内特所提出的这一概念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共谋”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的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它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翻译内外研究的高度结合。译者与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就原作、原语言、原语文化和译作、译入语及译语文化的共谋使得原作和译作、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共生、共荣。小而言之,共谋可以达到对原作和原语文化的推广传播,并实现对译入语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大而言之,这种共谋可以对译入语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建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雪松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02-103,108
探讨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这三个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并依据这三个因素对译者提出建议,译者应当了解东西方社会习俗,培养语境意识,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思想觉悟,正确面对文化差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1.
谢志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92-94
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主题句占有很大比重,而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汉英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作好主题句和主谓句之间的转换。《红楼梦》中的主题句层出不穷,怎样翻译好这些主题句,杨译本《红楼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例。杨译本中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和减译等译法,对于翻译汉语主题句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汉语主题句的英译对于汉英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志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6):12-14
"性"在中外文化中一直是忌讳现象,《红楼梦》中的性话题描写,大量采用委婉语。从文化翻译视角,性委婉语的翻译要根据两种语言文本读者文化背景异同,综合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显化等手段,实现文化功能等值。 相似文献
13.
14.
清末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小说翻译的重要转型时期。《新小说》(1902—1906)和《译林》(1979—1989)分别作为两个时期的代表性期刊,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展现特殊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微观生态,揭示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对两者在源语国选择、译介类型、译入文体和译介策略四个方面所表露的文化选择意向和翻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正确评价两个时期文学翻译的功绩和缺陷,丰富中国的文学翻译史,同时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和以后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以多国历代文学名著的翻译为实例,从翻译、撰史、编选专集、批评、编辑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意识形态和诗学制约翻译选择的改写理论,研究视野开阔,论证有力,对翻译研究综合性理论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这一理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夸大了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文章认为,翻译研究应该融合各种范式的合理成分,促进学科获得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翻译即译意"为依据,以"剖析论"与"关联论"的互释互补为参照,对《浮躁》英译本文学文化翻译案例从语言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了解读。目的在于通过有关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和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的译例划分与分析,廓清归化与异化策略和直译与意译方法的术语概念,揭示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和直译与意译的殊途同归。以译文语言的相似性与文化意象的相似性是否"语"与"文"并茂、"意"与"象"融合为依据,论述了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文学语言艺术与语言文化意象再现的方略抉择与文化传真的维度。总结归纳了"心理剖析"与"明示—推理"的内在规律,强调了归化与异化、直译与异译的原文取向以及中西翻译理论的互释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周兰桂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3-46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文学主题的文化语境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翻译理论大多把"信"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强调译文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文学翻译更是如此。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信"并不是评价一部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本文讨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和目的论的"忠诚"之间的关系,并用翻译目的论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文学翻译中的"信"是相对的,目的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英语文学的译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沉潜期、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一译介历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学范式、读者的审美习惯等超文本因素会对文学翻译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