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者反应论”产生以来,译者的翻译行为总是受到读者因素的制约。读者与译者是平等的关系,应该互相关照。读者对译者的关照可以从读者对译作的评价和读者自身水平的提升两方面说明,以引起对译者在翻译系统中的主体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通过语言学顺应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探索一个描述性分析模式,从五个方面即情景思维、双关语隐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称呼语、中国传统民族性格来考察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时的发挥。研究结果表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了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语言手段去顺应相关因素,以实现预设的交际目的。而且,受原文不可摆脱的限制时,译者往往会从全文的整体出发,有意识地采取变通的办法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就文学翻译质量的把控而论,译者作为双语读者和双语文本的比较者,毫无疑问是翻译质量的主导者和操纵者;而双语读者或多语读者能够对译作信息的忠实性、审美性、形象性及文化协调性与原作进行比较,这使得他们拥有了异于其他读者的特殊身份,即翻译质量的"仲裁者"和"独裁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的基础上,提出译语文化的目标读者是确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能动性作用。本文试从目的论角度论证译文读者实际上参与了整个翻译过程,是译者背后的共谋。  相似文献   

5.
随着法律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法律翻译者正在逐步改变过去所扮演的被动角色,在翻译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从法律英语的特点入手,结合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和法律的特色,从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享有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翻译在促进民族交流的过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译文读者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因此,在翻译中,译文读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承认了译者的实践作用。本文以以The Return of the Native第一卷第一章的两个译本--张谷若的译本(以下简称张译)和王守仁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进行比较,分析读者在实现译者目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从赞助者的视角,分析其对译者的影响,尤其是赞助者如何在意识形态、经济和地位三方面影响译者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中探讨了翻译理论大师奈达提出的在文学翻译中采用读者为中心的理论,通过摘取名著《大二心河》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以读者反应论为出发点对之试做分析,从中得出读者反应论在汉英文化翻译实践中对译者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给翻译过程中读者主体的研究予启发。伦理道德因素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但制约译者,而且影响读者。翻译活动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伦理的角度,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读者对译者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含义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它着重表现在对文本“意”“情”“格”的理解与阐释上。文章从《红楼梦》中“食谷者生”一词的英译出发,讨论了译者与作者在文章的立意,情感风格各方面的一致。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在彰显文本价值与含义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译者在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而译者作为原著的读者和译著的作者,其一系列行为不是消极地消化原著而是积极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翻译中审美主体的译者在其审美活动中,通过两种基本心理能量的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对立统一的心理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爱玛》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且揭示出,译者虽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但仍能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提高版面形式的审美价值,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是报纸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将版面布局和谐地统一起来;二是要将版面美的特征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要运用高科技手段体现版面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接受美学的读者接受理论常被用来分析翻译过程。兹就读者接受因素在译文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译者在处理词语、句子、段落的过程中应考虑的读者接受因素。译者应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读者接受因素、关照译文读者的需求来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涉及译者的母语和外语。译者的母语素养因其"先入"而"为主"的事实对翻译过程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影响。本文从源语的理解、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语的表达三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译者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为多个译本的比较、赏析与评价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8.
思维层是翻译的基础层次,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译者进行思维的过程。翻译如无译者的思维活动,两种语言间的语际信息转换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20.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