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社火作为陕西乃至全国民间社火中独特的一例,以阴森恐怖、鲜血淋漓的反常态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弗雷泽的人类学观点,其理论根源正在于丰饶仪式中渎神的母题思想和交感巫术中世界象征化的方法。本文分别从渎神和象征的角度对血社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揭示,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恐惧和狂欢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民俗艺术的国度。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就是中国民俗艺术中的奇葩。本文首先介绍陕西社火马勺脸谱的民俗艺术特征,强调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在民族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得出民族化的设计应该着重从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这三个方面来突显设计。最后把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这是把民俗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开创中国自己民族化设计风格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强调民族化的设计风格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江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的圣殿,是西江人民一种原生态的祭祀文化现象。宗教是前工业社会的基础,祭祀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龙是水神,也由此是统摄自然力量的象征。文章阐释了“祭祀”的含义、“龙”文化及其意义;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分析了西江龙母既是与龙文化相关的水神,也是一种大母神心理原型。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从修德配天、神人分治的宗教信仰出发,特别注重祭礼作为治人之道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祭祀的政治文化整合功能和普遍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从而将祭祀的根本目的从传统的禳灾祛病、求福避祸转换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筑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6.
以口头讲述形式流传下来的瑶族民间故事与古代瑶族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彰显了集体无意识特征。文章从原型批评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瑶族民间故事中所表征出来的原始生殖崇拜、英雄诞生方式、四季交替变化、自然神信仰四个原型模式来深度挖掘瑶族民间故事的精神本质,从而揭示该民族的文化传承规律和社会历史演变,为保护性开发瑶族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提供参考。瑶族民间故事详细地记录了该民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祖先祭拜仪式以及与自然作斗争的种种行为痕迹,因此它体现出一种仪式文学的特征,而从神话原型模式来解读其文学性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7.
《秦·火》试图呈现社火民俗,以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它没有全面展示社火及其文化意义,却主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说明影片对社火的信心不足,期望以人情味博得目光.在发展传统文化中,文化血统论还有一定的市场.这部影片试图纠正这种认识,传播一种关于地方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观念,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弘扬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发展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国内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些地方既想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又担心这些文化的归属权被他人控制,从而削弱当地的文化魅力.这就是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文化时面临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地方信仰和民间艺术,价值独特,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和华北大多数地区春季庆典中。基于对陇中城子川地区的田野调查,在厘清社火活动和地域社会"社"组织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社火活动揭示城子川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信仰、家族、声望、村规等时至今日仍相互关联地确立着村庄关系与区域社会秩序,全面展示城子川社火所具有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和两河流域的“刑牲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河流域出土的《马瑞王室档案》中发现了两国会盟时或杀驴驹或杀狗或羊的记载,国际亚述学界对其原因没能作出解释,而留为悬案。兹通过对古代中国刑牲而盟的实践以及其用牲等级的研究,得出两河流域盟誓所用的不同的牺牲———驴驹和犬羊———可能和中国一样是不同等级的用牲:在国王之间的盟誓要用高级牺牲———驴驹;在臣子之间的盟誓,要用低级牺牲———羊或犬。从而对这一悬案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小芳》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症候--男人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其歌词蓄涵着"诗性"与"悲剧"这两种审美特质和审美倾向.悲与美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文化传统和心理的一种体验方式;其歌曲经久不绝,还因为"小芳"成了男人隐藏在心底的梦--英雄梦.  相似文献   

11.
祭祀是古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文化形态,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文章以常州的坛庙遗制为例,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梳理古代常州祭祀活动的源流与发展,对古代常州的祭祀现象作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并揭示出祭祀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彭恒礼先生结合各地田野调查材料及实物图像,认为今之元宵社火中的"鞑子舞",就是宋代的"鞑靼舞",二者之间存在承继关系。其文章列举了"鞑子舞"在东北、华北、中原、西南等地元宵社火中的存在,但唯独漏掉了西北。实际上,地处汉藏民族交错地带的甘肃临夏和政牙塘地区仍存有"鞑子舞"的原生形态——"玩老鞑子"。"鞑子舞"除用于节日文化娱乐外,还有祭祀祈禳功能及其他衍生功能,同时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鞑子舞"尚保留有集体文化记忆、仪式叙事起源,并非仅仅是宋代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鞑靼舞"的遗留,其流变也尚有其他形态和脉络。同时,这一案例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甘肃秦安县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中的蜡花舞为研究对象,将秦安蜡花舞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现象中进行研究,期以对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秦安蜡花舞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现代精神以及由此影响产生的现代表现形式、缘由与特点、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问题能够被当代广泛关注,并从中窥探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人文气息与独特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5.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巫文化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已经由一种古远的民间信仰转变为文化集体无意识,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髓与血肉里。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先生就探讨过商周时期的巫术,而80年代以来,萧兵等学者讨论楚辞与上古巫术思维的论作,也令人印象弥深。近年来,作为神秘文化核心的巫文化,在戏剧、诗歌、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种类的审美生成探讨中,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关于文学与巫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已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女强男弱”现象成因的原型批评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有这样一类现象女主人公的形象总比男主人公的形象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男权中心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评价这一现象,就会看出这是由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一种对神秘力量的化身--女性的崇拜,经过千万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随着文化的传承被继承了下来.当这种"女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处于深深的压抑中时,它就会通过梦或艺术来体现,表现在文学中,就出现了许多比男子形象强的女性形象,当然,这要通过置换变形而来,才能符合现实中的真善关的要求,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8.
先民通过给万物命名建立了“语言”与“存在”之间权威性的对应关系.《礼记》的祭礼命名系统讲究“用词细致有别”,祀天曰“郊”,祀地曰“社”,周代庙祭春曰“神”、秋曰“尝”,驱强鬼之祭曰“禓”,岁终合众神而祭之曰“蜡”,在军队驻扎地祭祀曰“杩”,祭有牲血之属曰“祭”、无牲血之属曰“荐”,于庙门旁祭祀曰“祊”等.祭祀文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之一切领域,统治者通过各种祭礼建立与各种神灵、天地山川“隐秘的、神意的关联”,获得对土地、人民的“合法支配权”.尽管语言处在永无止境的变化中,但“最初的命名人”已将文化基因注入了“原始词语”,祭礼命名承载着古老而生命绵长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是一部从文字训诂而映射至百科万物的汉字文化库."示"一部字反映了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古代祭祀制度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主要是周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祭的天、地、宗庙大祀及有关牺牲的礼法仪制主要有如下六项:(1)选牲,行于正祭的三个月之前,有角体、毛色、牝牡、大小四方面的要求;(2)养牲,将入选牺牲系养于特别洁净的牲牢,直至正祭,历时三个月;(3)省牲,正祭之日前一天的晚上,对牺牲再次进行全面的检查;(4)迎牲,正祭之初天子亲自将牺牲迎至祭祀场所;(5)杀牲,天子礼仪性地射牲或宰牲,以示亲杀;(6)荐牲,含有荐血、荐腥、荐熟等礼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