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蜀文学在两汉时期大兴。对巴蜀文学区域性的研究历来都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至今人们已经或从个体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群体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已经写出巴蜀文学史,或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探究巴蜀文学及巴蜀文人的独特性。以文学编年的方式来研究两汉巴蜀文学是一项新的尝试。通过这种方式,从纵向上可以对两汉巴蜀文学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横向上可以考察同时代文人之间的师承、交游及相互影响,当然这些都是将来进一步的工作,而文学编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区域性的文学研究,许多材料挖掘不够和许多文学家长久以来都被忽略,其相关研究甚至是空白,因而研究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对唐以前的研究。而《两汉巴蜀文学系年要录》收录了很多以前不被重视的作家作品,有的作家甚至只出现一次,以求收录尽可能的全面。另外,对于作品的界定采用大文学观念,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诗、赋、散文,还包括各种奏议、碑铭、民谣等。  相似文献   

2.
《金代文学编年史》的编年范围,上起金朝开国之收国元年(1115年),下讫段成己故世之至元十九年(1282年)。在该书中,金入元以后约50年,主要关注金代遗民活动。内容包括作家生平仕履、除佛道诗词以外的全部可编年作品、文人交往、文学论争、作家群活动等文学资料,以及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各类艺术资料,旁及宗教与社会风俗。用编年方式,构成“文学上立体交叉的生动情景”,全方位展示一代文学的演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两汉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以及乐府等文化机关的设立,促进了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两汉文学呈现多元的发展态势,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作品的浪漫与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构成壮丽的文学景观。汉代文学和经学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不乏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风气交相辉映,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互为表里。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由繁入简的演变过程,汉代文学思潮亦深受经学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代蜀中文人结社兴起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年间,至万历时期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逐渐多样化。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属于地域性文人结社活动,受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因相习、互为增益,文人通过结社酬唱展示巴蜀地区文人的文才风流,传播巴蜀地区的文学观念。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是明代四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明代四川文学的发展,对巴蜀文学的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的构建具有促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文系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研究机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室于1982年4月成立。研究室将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结合先秦两汉文学的实际状况,全面地辑存和整理专业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对先秦两汉文学的专书、专集、专论、作家、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史的课题,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同时学习并研究国内各兄弟民  相似文献   

6.
名博种种     
"不务正业"的名博一般说来,在博客上是卖啥的吆喝啥。比如作家们的博客吧,上面晾晒的无论是作品版本、获奖情况,还是文人雅集,甚至笔墨官司,到底都是三句话离不了文学老本行。不过有几个作家倒是例外,他们作品多,名气大,似乎再没有用博客显摆那必要。于是在博上秀书法,谈收藏,话美食,就是和"文学"两字儿不怎么搭界。作家莫言开博时间不长,博文也屈指可数。在原本不多的博文中,与小说有关者寥寥无几。大概这位下笔千言的作家,伏案辛劳之余想在博客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家,霍桑及其作品不仅被伟大的作家一再提及,更有许多文学、文化史学家对他展开了深入研究.近代甚至还有文学理论家认为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可以用“霍桑的传统”这一术语来形容.文章追溯了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近150年国外霍桑研究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几乎每一种文学流派,如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研究、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等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少不了文学理论与霍桑研究的结合.或许这一代代评论家对霍桑及其作品的关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成都大学邓经武教授的近著<大盆地生命的记忆--巴蜀文化与文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博古通今,汪洋恣肆,不仅论述了从上古到21世纪的巴蜀文化、著名的文人及其成就,而且兼及外籍入蜀的作家,且连"蜀藏"与"交子"这些反映巴蜀文明的事物,也均从文化的高度,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关于精神产品的创造主体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学研究领域长期被人疏忽的一块处女地,甚至不少写一辈子作品的人都未能了解作家作为群体的自身和作为个体的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展开作家素质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应该从作为“作家”的人和作为“人”的作家这两方面去深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住文学创作群体作家的共性化素质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宽泛论之,文学“意象”也就是文学本文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我们将四川作家在他们四川题材的作品里所呈现的地域生存形象之为“巴蜀意象”,巴蜀意象组织,干预和导引了现代四川作家的情感与思维,从而影响着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品格、文化追求.川妹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  相似文献   

12.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一书,首次以编年形式展现有明一代文学与科举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进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跨学科研究视域两方面都具有创新之处。从中可以发现明代文学研究的两个学术增长点:一是适当加强对某些文体类型,如策论、八股文的研究;二是重视对科举时代作家的创作生态的整体还原。  相似文献   

13.
汉末社会的大动乱,冲击了两汉以来凝固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改变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文学就此进入建安时期。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建安文学,文风清峻,慷慨悲凉,深沉强劲,气盛词丰,是反映社会现实,抒写人生感慨的灿烂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4.
两汉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新道学与新儒学机制的先后重建,最终定格于新儒学,改变了秦王朝非儒学的集权文化和秦以前个体自由的多元文化形态。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与文学的冲突,本质是教化与娱乐的冲突,前者的政治性不排斥后者的寓教化于娱乐;而其融合取决于文人习惯角文学的方式表现文化,使散文不是在改造文化,而是在适应文化。在这一背景之下,两汉的历史、政论和学术散文的风格都发生着变化,或从自由灵动归于古雅骈偶,或从华美归于质朴等,共同构成两汉散文的景观。  相似文献   

15.
从上古至秦统一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光辉开端。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和认识先秦文学的范畴,对于评价这一时期文学的成就,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总结文学的民族精神形成的规律及作家的创作经验,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两汉以后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后世许多文学样式的形成和完善的演进过程,多发轫于先秦文学或能在先秦文学的范畴里寻到踪迹。对此,前人已有认识。刘勰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17.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在全面梳理明代科举与文学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明代科举与文学交互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史实收录方面,《编年》注重收录与科举相关的人物仕宦和与科举考试、文学创作相关的重要事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体现了该项研究的交叉性质。在文献使用方面,《编年》大量采录登科录、碑志、行状、序跋等原始档案和集部文献,力图立体展现明代科举与文学发展的鲜活生态。  相似文献   

18.
两汉魏晋以来,以屈原行事与作品为母题的“吊屈咏骚”之作成为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述内心情愫的重要方式。屈原行事与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为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对屈原行事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便表现出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与评介标准。屈原行事与作品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历史的认同,而是迟渐走出历史的局限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屈原行事与作品的不同阐释,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不管人们现在怎么看待、怎样评价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涌进的新观念、新方法之类的新潮,这股令人瞩目的新潮至少从客观上印证了我们的文学研究在某些方面的呆滞性,且也确能促使我们在反思以前的研究成果时唤起某种相应的陈旧感,这种呆滞性、陈旧感也许在文学研究的视角方面表现得更为特出。我们的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创作方法的视角进行的,无论是评论作家、分析作品,抑或是探讨文学理论、文学历史问题,总习惯于从现实主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故事时间跨度超越百年的小说。确定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及时间间隔,对于把握纷杂的情节推进,甚至了解作者写作方式、判断作品内容的真伪、作品传抄过程中的错漏都有非常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拟从作品内容互证、明清社会事实等方面确定《儒林外史》的故事编年,并从编年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和回答章培恒等各位先生对于故事时间推进与相关情节是否扣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