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洪军 《云梦学刊》2012,33(2):25-31
关于"新世纪文学"研究的论争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有关"新世纪文学"命名的论争中,"新世纪文学"建构者阵营中存在着较大的学术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倡的原因、概念的界定以及文学特征的概括。学术界对"新世纪文学"命名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位"现象,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新世纪文学"建构者阵营中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自2006年以来,德国一个原本不甚出名的汉学家顾彬,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是他出言不逊,把中国当代文学贬得一文不值。顾彬的批评直接、犀利、不留情面,引起了"中国作家、批评家集体反击",不仅对顾彬的观点进行了直接的反驳,还掀起了重估当代文学特别是80年代文学价值的思潮,决意要证明:中国当代文学非但不是"垃圾",而且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形成得力于网络传媒。网络传媒诞生以来,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使文学写作者队伍空前壮大,中国文学传统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文学新品种也不断增加,促使中国当代文学迅速走向平民化、多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回顾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浪漫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内部的分歧,背后潜在的重要因素是关于浪漫主义问题的分歧.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融汇与结合主要是以尖锐的论争和重要的文学口号的形式存在的.本文试图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关于革命文学与主观论的两场论争和“两结合”口号的提出,揭示浪漫主义巴拿马百花奖大锅饭会员国发出的文学精神、批评方法及艺术原则,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具体影响,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结构形态和本质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现代社会普遍追求实现的目标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现代法治的一种分殊式样,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出现了一场论争。通过探究法治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内涵。  相似文献   

7.
“民族形式”的论争,是抗日战争前期我国文艺界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最大的论争。解放以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我们讲授这门课程,都把它列为专节,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但对于论争应从何时算起,持续了多久时间,讨论了哪些主要问题,有何重大的意义和收获等问题,都仍有商榷的必要。现就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这部论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该书的出版,为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后,我国思想界各派学说竟起,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通过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胡适固有的民主和自由思想以及胡适与李大钊的关系可知,这场争论实质上是新文化运动中发生在学术界的一场充满自由平等氛围的争论,胡适"问题与主义"的矛头不是指向马克思主义,而是指向当时中国学界不够科学的各种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八年,我国曾发生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如何看待与估价这场重要论争,历来见解不一。尤其是在“四人帮”肆虐时期,更把这场论争搞得面目全非。本文着重就鲁迅与这场论争的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这场论争是从一九二八年正式展开的。但早在一九二三,二四年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就提出了“革命文学”主张,指出作家应投身革命实践,“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  相似文献   

11.
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黎君 《北方论丛》2004,5(4):47-49
文艺论争贯穿了整个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这些论争的起因既包含有意识形态与美学观念上的分歧,更蕴涵着话语权力争夺的因素.从创造社挑战文学研究会、革命文学攻击鲁迅、茅盾、自由人第三种人对付左联的事例中,可以发现话语权力之争是激起多次文艺论争的潜在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六年“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是革命转折时期产生于国统区左翼文艺界的一场内部论争。历史表明,每当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革命队伍内部容易产生某些不同看法,甚至出现一些形诸笔墨的争论,这是不足为怪的。即使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产生一些带有路线性的分歧和争论,或者混进一些坏人参预  相似文献   

13.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之间在1928年上半年进行的"革命文学"论争,涉及到了一系列复杂且重要的问题,然而这一论争的面目长期以来都模糊不清。通过考察这一论争的经过,对"革命文学"论争发起阶段的具体情形,比如中国共产党与这次论争的双方在最初的互动,可获得更确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吴秀明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支配性影响,这是人所共知的客观事实。然而如何对它进行评价以及怎样评价,这中间却是存在着分歧甚至是原则性的分歧。那么,问题的失键到底在哪儿呢?我认为首先要区分毛泽东有关文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期刊一方面对现代中国的文学革新、文化传播、思想理论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孕育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落的重要场域。当代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活动最为重要的承载者、记录者,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运行、当代文学创作格局的形成以及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起都与当代文学期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当代文学期刊的深入研究必然会极大地拓展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同时也会极大地丰富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16.
国统区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之争,与毛泽东在延安提出的有关理论并无直接关联,这是一场由文协在抗战初期组织和倡导的通俗文艺运动引发的论争,论争双方分别是通俗读物编刊社和新文学同人.论争起源于抗战初期利用旧形式问题引发的分歧,向林冰挪用延安的意识形态话语,把通俗读物编刊社的"旧瓶装新酒"和"民族形式"直接等同起来,导致了论争的复杂化,也造成了研究者长期的误解.今天看来,这场影响深远的论争,本身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而在论争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显然比论争本身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论争,随“西学东渐”而发生。自近代以来,这场文化论争更是高潮叠起,热闹非常,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其漫长、深刻、复杂和激烈为中国文化史上所仅见。时至今日,这场论争仍为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 决不要误以为这种文化论争仅仅发生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壤上。如果借助世界历史的宏观视角我们便可以发现,同类性质的文化论争与冲突实际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日本,早在开埠之前就有兰学与官学之争,开门论者与后期水户学派的分歧。明治维新后又有主张“脱亚”论的欧化派与强调民族本位的政教派的对抗。在印度,类似的论争也很激烈,泰戈尔与甘地对西方  相似文献   

18.
段钢 《云梦学刊》2011,32(2):23-27
新闻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其成长,出现了关于新闻学很多领域的多次论争,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次"新闻商品性"的论争。在第二次论争中,王中提出的"报纸双重性"理论可谓是一颗明珠,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三次论证中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姚雪垠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深入.姚雪垠和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的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两个极端.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不能在政治上解决,而要在理论上解决.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必须在解决姚雪垠和刘再复的文艺理论分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