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大城市郊区农村及其宗族组织被卷入到都市化进程中.宗族虽然被官方列为都市化进程的客体,但在地方社会中依然具有主体能动性,与不断成长的都市现代性互动.广州市郊南景村个案考察表明宗族的能动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宗族与国家认可的村庄正式权力结合;二是族产的公司化经营管理;三是努力从祭祖中建构和发掘适应当代市场社会需要的象征资源,祭祖观念也开始顺应社会文化的转型.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不仅没有把自己跟现代化话语对立起来,而且通过经济发展提供的良好条件得以再组织和延续.  相似文献   

2.
谈满族服饰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文化是人类进入文化社会的标志,尤其是作为审美心理体现的饰物,就更有其独特的意义.中国满族作为生活在东北亚的一个优秀民族,在其生产生活的活动中,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利用自然,在自然中把自己民族的生活观念和美学观念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其服饰文化是如此灿烂夺目,以至其中的袍服发展成为中国的国服。因此研究满族服饰之演变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西方现代时尚体系建立以来,从文艺复兴直至今日,服饰时尚话语权被掌控在不同群体的手中。其中的三个典型时期,皇权时期的服饰流行表述了话语权的垄断和集中;新型布尔乔亚阶层逐渐崛起的过程也正是时尚话语权逐渐分流的过程;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对时尚话语权的掌控出现了多元局面。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条由垄断到逐渐分散的发展过程,也通过此线索,窥探不同时期服饰形态的流动与变化。  相似文献   

4.
青海河南县蒙古族服饰的变化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章通过特定的民族服饰语言,揭示了河南蒙古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6.
《醒世姻缘传》中服饰描写,有鲜明化、固定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这继承了宋元话本的部分特点,也是社会环境的要求。有的服饰描写还起到了道具和线索的作用,具有反讽的艺术效果。《醒世姻缘传》中种种不合礼制的服装颜色,恰恰表明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讽刺。  相似文献   

7.
蒙古四胡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有群众基础、且独具草原气质和韵味的蒙古族传统代表性拉弦乐器,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胡的音色、演奏方法以及制作材料、构造以及制作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四胡的选材、构造特点和工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保留其传统手工技艺特色。  相似文献   

8.
土默特地区本世纪50年代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对当地的主体民族蒙古族的祜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大批蒙族成员走出了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工业社会;不同族别人们之间的往来取代了昔日间限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家庭宗族等自然关系;导致了蒙古族婚姻价值、家庭价值、宗教价值等观念发生了重大变迁;并在现代化态度上已明显地呈现出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正从多角度展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运用法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在目前的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因村民的土地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仍待建立,利用征地牟利的情况依然存在;因就业等相关配套保障机制不完善,失地村民的生存权益保障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等等。而目前,不顾本土实际情况严格推行国家法可能造成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放任村民依据传统的习惯法、民间法解决土地使用、分配等问题,国家的利益又可能受到侵害。这就需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充分尊重本土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因“村”制宜推进乡村都市化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受到胡汉融合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幂篱由西北传入中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女性蔽面首服代表之一.在时代风气、社会思想文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幂篱等女性蔽面首服亦随之不断流行、演变.本文分析了从幂篱到帷帽到盖头的演变趋势,从服装的实用属性、装饰属性、文化属性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角度探讨首服从实用性向美用一体、礼教融入转变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体育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起就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日渐衰落,使之为依托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同草原游牧文化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了优势;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已消失,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发生了很大的社会流变。  相似文献   

12.
以呼和浩特为例 ,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15 72— 195 4年共380余年 ,为第一阶段 ,其特点是蒙古族 (土默特部 )作为呼和浩特的原住民和初创者 ,入住城市的人口较少 ,长期排在汉、回、满三族之后。 195 4— 1990年为第二阶段 ,先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迁至呼和浩特为契机 ,蒙古族人口大量迁入 ,很快超过回、满两族人数 ;随后通过招干、招工、求学并分配、投亲和就业等途径 ,农村牧区和其他城镇蒙古族人口不断迁住呼和浩特 ,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三族。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有其特点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非农经济要素的迅速培育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深层则表现为生产资源的再分配与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重构.在都市化进程中,各种新型、高效、优质的经济要素与生产关系在都市空间的高度集聚与垄断地位的形成,除了继续削弱经济结构中的农业生产要素,同时也对现代工业生产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农村、城市与都市,或者说自然经济、现代工业与后现代工业三者相互缠绕,是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由于它们分别代表着三种现实需要,各自有各自的历史的合理性,因而使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中小城市生存的需要,以及城市群发展的需要,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使有限的中国资源更加紧张,而竞争也会愈加酷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出现了如下新情况,即蒙古族流动人口的城市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业的兴起、教育市场化、生态退化和分散居住效益递减而聚居效益递增等因素直接相关,这些因素加剧了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其中服务业兴起和生态退化等因素不容忽视。学生是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而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匹配性是城市化水平稳定提升的重要条件。利用DMSP和NPP综合夜间灯光指数测度城市化水平,并通过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结构变动值回归,发现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高度匹配,但是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应该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继续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乌鲁木齐高质量城市化水平,才能继续保持推动新疆经济增长的区域增长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服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晚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表现出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由此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变化中不同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及中国的近代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清政府通过对蒙古的特殊立法,确立了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的演变和历届中央政府对蒙古的"与内地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蒙古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位于科尔沁边陲(西临)、东面受强大的汉文化影响的嫩江中下游东西两岸的蒙古族地区胡尔奇民间艺人(四胡民间艺人)在社会的变迁与时代更替中经历了由鼎盛时期到逐渐衰萎的变化。经过多次田野调查与考证,这一地域清末民初以来大部分胡尔奇民间艺人的姓名、生卒年、师承关系、演唱曲目、演奏特点、主要贡献等较为翔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9.
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日常文化形态,由众多符号集结而成,它不仅能传承民族记忆符号,也是维系族群内部秩序的重要工具。桂北蓝靛瑶人民群众以自然身体为基本载体,在挑花刺绣、制膏染布、织锦做衣等制作实践和日常穿戴实践中实现了对族群集体记忆的动态传承,并完成了集体记忆在服装、首饰、蓝靛池、节日庆典等文化空间内的操演呈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民族风”在服装界的流行,各类民族服饰的特有元素成为设计师们的钟爱。挖掘并运用民族服饰元素,对保护与发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永仁地区彝族服饰元素的现代运用为例,对民族元素的运用除了吸取造型、工艺图案等元素外,更应尊重民族文化内涵,寻找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民族性的现代服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