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形态对国家具有独特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稳定的深层内涵。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为此,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保障;文化上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公民个人要强化自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以上四个纬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为转型时期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有效确保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挑战。因此,要辩证分析现实中的多元文化思潮,合理吸收其精华,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实,对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看法和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意识形态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应超越市场经济本身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功能是意识形态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视角切入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视阈。在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中,抛开时代背景和具体实践谈功能,极易出现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虚化”,形成对意识形态功能的空洞认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领域的相关功能,以期在市场化、“微时代”、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净化网络空间以及争夺国际话语权等途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具有独特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深层内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化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导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社会价值共识的缺失,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作用,促进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良性运行,将构筑起一道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有效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根本需要,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夯实"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应然之选。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应该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解决公平与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文化市场的有机对接,净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7.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即是以异化劳动为突破口的。从马克思主义异化观中探究消解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问题,对于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现阶段,克服意识形态的异化对于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造成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外有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体系的冲击,内有意识形态自身的滞后性,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在所难免.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使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比较突出,旧的利益格局的消极影响难以完全消除,新的利益格局难以立即确立.利益变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内外部条件、联动要素、方法导向和舆论边界等多重逻辑展开,在战略定位、基本导向、内在方针、思想舆论的引导中定准位置、树立靶向,把握重点,明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加以革新、引导意识形态领域深化改革,对"三个问题"进行辨析和合理引导,并划分了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有力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使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市场本身的缺陷造成了经济与道德、整体与个体价值的冲突,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思想滋生蔓延。尤其是部分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趋于弱化,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论江泽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江泽民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 ,从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及其实现的基本方略作了鲜明而深刻的论述。研究这些论述 ,能从根本上明确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 ,为当代实践提供观念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将随着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及人们之间物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新世纪和谐社会的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亦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和内容。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需要协调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样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与具体表现形式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晚年在批判资产阶级批评家和党内"青年派"思想家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关系的歪曲和攻击的同时,充分论证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效互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社会政策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凝聚我国意识形态共识的新途径。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5.
任何社会都有符合自身社会本质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亦应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判断标准的阐述,对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以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只有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深入思考我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就成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软实力是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新媒体技术等多方面的冲击。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我国应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促进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西方文化扩张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为:利用经济强势植入西方价值观,借助网络传播侵蚀我国意识形态,通过文化殖民颠覆我国意识形态。因此,夯实我国牢固的经济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完善网络保障体系,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是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转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代境遇的总体特征。它使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敌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意识多元化及其意识形态淡化的影响;“数字鸿沟”与信息化不对称造成的文化“失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等。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挑战,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战斗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我们要深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争论及其实质,以马克思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为指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