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方是生态批评中的重要概念,从地方的视角切入,审视新时代国产电影,可以发现一条从想象的故乡(乡村)到城市地方化的生态路径。有关故乡的电影在怀旧和乡愁的情绪里展现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帮助现代人建立与地方的情感纽带。在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文化地带,电影展现了地方的断裂;而城市作为现代空间的中心,是移民者再栖居的最终场所,电影通过情感共鸣、传递知识和呼唤环境行动三方面,帮助现代人诗意栖居,完成城市的地方化。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创造理念的生态文学。对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想象是其文学想象性的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感知自然和塑造生态我两个方面。这种想象的实现要求作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实现与自然的主体间交往。生态文学对自然的想象为文学创作带来一股绿色的清新空气,重新燃起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梦。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一方面,有着现实性、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超越性等鲜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态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它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性和哲理性等多重特质,饱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解读《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对当今社会生态文化的中国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为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北美华文诗人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主要采用了乡愁式和信仰式两种话语模式,以及再现、类比、创造三种话语组织策略.北美华文诗歌中通过这些话语模式和话语组织策略书写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展示了北美华文诗人的人生与情思、感性与知性,同时成就着北美华人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生活着一个帅气、迷人的工科男,他专心又专注、他专业又专长,他活泼又聪明、他踏实又贴心、他严谨又浪漫。他比人们想象的要帅气,比人们想象的要幽默,比人们想象的要热情开朗,比人们想象的要善言健谈,比人们想象的要文青……这次,本期封面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华人工科美男子!他是联邦德国劳动管理  相似文献   

6.
人观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性命题,其核心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人”的基本看法,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宇宙观、时空观、自然观的基础。人类学的人观研究能够为理解藏族生态观提供理论洞见。基于四川农区藏族的田野调查表明,藏族观念世界中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关系,呈现了其整体生活中的人观以及藏族生态观的本质。三界宇宙论对人、神、物整体关系的处理以及藏传佛教的因果论、转世观使人们能够跳出自我,关照多重他者,使人们能够在由人、万物、神灵等构成的宇宙整体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生命。“生命”是“生态”本身所应具有的本质意涵。对藏族生态观的研究,应沉潜到生命的本体意义,形成涵括多重主体的德性、世界想象、宇宙论等在内的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语境和乡村现代性的审美语境下,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对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由外部的启蒙视角逐步转变为自身主体性的视角,并自觉地借助镜像世界进行着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记忆生态的生产。乡村生活世界的生态性生产想象是乡村生活主体性建构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质的规定性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现状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研究与建设,是有其现实必要性的。目前从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两个层面,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笔者提出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建设过程中,应从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公众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完善,以期对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三峡库区的生态补偿则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社会能否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解释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分类;其次,阐述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本文最后从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立法、加强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建设、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的相关机制三方面给出了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海绵城市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传统的政府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生态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态利益诉求。强化生态职能,重视绿色政绩,构建适宜海绵城市的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为切入点,以X市海绵城市改造项目为落脚点,探究政府在W路海绵改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及成因,分别从理念、规划、政策、建设、监管、养护、参与等方面对生态政府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清朝前中期,经济核心区的生态环境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空间,仕人们的生态思想以利用为主,兴修水利及保护湿地、建设林业、兼植五谷都体现出土地产出最大化及规避风险的目标。边疆地区已直接面临生态危机,在自然环境相对敏感的地区涌现出生态保护思想,保护森林已提上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部分仕人朝现代科学方向前进探讨生态思想,但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不够强烈,对宏观生态系统缺乏全面了解,对林业价值的认识也不够全面,生态保护仍处于自发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旅游目的地,丽江古城的旅游形象之下有一股浪漫性暗流,其产生与旅游想象有关系,而旅游想象则从文化表达与旅游实践中汲取养料;同时,从丽江古城浪漫性的生产与消费中,可见对世界遗产之文化价值的潜在期待,最终促使旅游者将丽江古城作为表达浪漫的地方。丽江古城的案例提示在旅游形象的形成机制中,旅游想象占据重要地位;旅游想象将客源地与目的地相联系,这使旅游想象研究别具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作为联系国家与企业的纽带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功能与目标的多重属性 ,决定了其生态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因而研究地方政府生态经济行为 ,建立地方政府生态约束机制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在研究地方政府目标与行为的基础上 ,提出建立地方政府生态经济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行政约束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 ,以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4.
小康社会质的规定性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现状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研究与建设,是有其现实必要性的。尽管目前从画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法律意识、立法、行政、司法等各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现存问题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期对今后如何建设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利益补偿法律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无序现象,正阻碍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确立和加强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伦理原则已成当务之急。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伦理原则之构建,应当坚持以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利益为最终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与协同发展为直接根据、以实现生态正义为现实依据。上述三方面的客观依据,内在地规定了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应遵循的三大生态伦理原则,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当代责任与未来责任相统一、地方生态责任与区域生态责任相统一。地方政府只有遵循以上三原则,其生态责任的履行才能真正做到规范有序、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一、怎样构思?怎么写?1.编科幻故事,就是写想象作文。思路要开阔,想象要丰富、合理。2.记叙时,要以想象部分为重点详写,情节要生动,符合故事结构要求。3.写作条理要清晰,结构要严谨。二、他这样编科幻故事2300年的一天哇!这……这……是什么……地方呀?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呀!啊!这天总算盼到了!只见天上的鸟雀飞来飞去,它们还不时地落到我们肩上。科学家们还给人类造出很多种奇怪的东西,只见那个小玩意儿只有一粒米那么大,它能使人听清楚各种动物的语言。这真是太神奇了。瞧!天上有一架云梯从月亮一直伸到地面。人们可以凭这梯子一直升到月…  相似文献   

17.
地方是具身认知与有关“晦暗”的经验共同构成的情境关系,铭刻着人们独特的情感态度和历史记忆。“晦暗”内在于人与地方的关联之中,其在场深刻地影响着人对地方的感知与理解,关系着此在意义的流动与生成。在现代性及数字的形而上空间中,真实和具身的双重缺席,阻滞了身体和空间深度关系的发生,个体已不复“在地”。此在生命的萎缩,是这一时代个体共同的空间感受。存在的焦虑要求我们正视认知的具身性,通过对“晦暗”的知觉与辨识,寻求在后现代性空间中逃逸的多种可能,并建立起与数字语境相适应的“地方”的经验与想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隐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例证的方法,对隐喻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表明了隐喻不仅反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也帮助人们构建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不仅如此,隐喻还影响人们的生态行动。并对我国绿色广告语中比较广泛使用的两个隐喻,即"地球是母亲"和"地球是家"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隐喻不能够有效地帮助构建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保护地球的生态行动。提出语言研究者不仅要慎用隐喻,而且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生态行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许多山区繁殖力缓强的野猪数量急副增加,于是野猪家族纷纷下山而引发野猪伤人案件增多.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不少地方尚处于野猪伤人毛政策赔偿真空,导致人们对野猪束手无策危害加剧.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是实在的,建设性的,既经由文学阐释活动而直指现实,其评价又会指涉人们的具体活动方式。生态批评以无尽的情意与想象情调来发现、审思、理解、体味人在系统整体及有机性条件下的生存活动,在话语表达、文本阐释/重释中鉴析人的生态境况,在追索生态有机共荣及“万物一体”中把握人的存在的“本根性”。由此,生态批评拓展了文学活动的公共性视野,以生命体验的介入性,阐释评价、理论策动及价值展示,力主确证人何以能够在有机—过程中,在精神—审美的境界体验中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