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性别平等的实现过程。实现性别平等,是促进妇女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要实现性别平等必须做到: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并实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制定强制性、优惠性和福利性政策;完善职工生育和养老保险制度,减少性别亏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2.
知识女性作为当代中国妇女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性别知识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有着男性知识分子所不具有的女性的切身体验,而且与其他阶层的女性相比又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以妇女为主体的性别知识建构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因为,知识是有性别的,性别也是需要被知识化的;而知识化了性别经验和经验化了的性别知识,在女性与男性、女性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知识生产的体系与模式,还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在总结妇女经验、阐释性别理论、传播性别知识、践行性别理念等方面所进行的不懈的努力,一方面为人类从性别角度深入了解自身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改变现实中各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和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人们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和传统性别制度的改变,又为新的性别知识乃至人类知识的再生产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男女平等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时至今日,决策者、学界对什么是男女平等、如何来界定男女平等这一"老问题",仍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甚至是认识上的误区、偏差。只有溯本求源,深入梳理支撑男女平等这一思想和实践背后的理论依据,才能深刻理解男女平等的真正内涵和本质,从而在新形势下指引并推进男女平等的事业。从发展脉络而言,人权理论、发展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这三种融合交织的理论为男女平等的理念和实践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家务劳动社会化到21世纪之交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再到最近十多年来与家庭政策和儿童照顾政策相关的政策工具和内容,中国支持母亲就业的诸多社会政策建议隐含了对母亲就业问题的认识从单一的解放女性劳动力到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再到工作与家庭平衡、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来,母亲被视为"理想照顾者"、男性被视为"理想工作者"的文化规则逐渐形成。支持母亲就业的支持政策要回应此性别文化规则带来的各种问题。对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促进女性就业的效果及其经验进行梳理,对两家企业在应对"理想工作者"文化规则方面的实践进行分析,从政策理念、政策内容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提出破解"理想工作者—理想照顾者"文化规则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顾辉 《学术界》2013,(6):104-114,284
现代化理论认为性别角色观念正在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模式向性别平等的模式转变,但是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劳动分工、职业发展、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等领域,男女平等的观念有所淡化,传统观念有所回潮。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回归与当前市场转型中女性的处境和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市场所倡导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等原则忽视了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基于此的性别分工,使女性更容易遭到市场竞争的淘汰,成为弱势群体;而消费主义引导的女性身体商品化,借助传统文化的外衣,贬低了女性的人格,侵害了女性的权益。性别平等政策的推行和女性权益的保护有赖于国家作用强有力的发挥,但是国家性别政策的超前性和实践的滞后性,使女性对国家的作用也渐渐失去了信心。传统性别观念的回潮正是女性对自身所处弱势地位一种无奈的认同,而重新让女性拾起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关键在于国家推行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在实践层面获得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抹杀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将女性变成男性的话语表达。由此可见 ,社会给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政治地位 ,它也就用“平等”剥夺了男女各自的自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7.
王东  张慧霞 《天府新论》2008,(1):102-106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的主流价值观,男女平等是社会政策诉求之一.但是,社会政策与男女平等并非天然相关.从实践来看,社会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条件下,社会政策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可能会"事与愿违",成为巩固男女不平等机制的保护伞;在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的条件下,渗透了社会性别意识的社会政策必将成为维护女性权利、实现男女平等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小弘 《天府新论》2005,1(6):106-108
自"五四"以来,在革命所承诺的理想诱惑下,许多女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在革命平等解放的面罩下却掩盖着陈旧的父权制面孔,新形式的带有强烈男权特征的性别规范在革命阵营内隐秘地存在着,这导致女性的精神和身体皆遭受到新的压制.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几个文本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这一残酷的现实也给革命女性带来了社会政治革命与性别革命选择的两难.  相似文献   

9.
王立新 《社会科学战线》2023,(5):163-176+282
古代以色列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女性在性别政治结构中作为“第二性”的不平等地位表现在各个方面,也体现在希伯来经典主导叙事中关于一个个女性命运的故事文本上。然而从整体叙事来看,其中同时也存在着女性不甘于接受父权制社会的绝对法则,寻求通过突破两性关系中既定的自身从属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在特殊历史关头获得了性别政治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的书写。她们对男权抵抗的行为与希伯来经典宏大的主导叙事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传达出另一种声音,这另一重叙事构成了关于女性书写意味深长的“上升的修辞”。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规范与女性参政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参政权在法律上得到普遍认可,但女性并未能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力。政治排斥女性的传统势力依旧十分强大,文章认为传统性别角色规范在制约、阻碍着妇女进入权力的通道,亦是社会对女性在政治领域中活动的排斥及女性对这种排斥的无奈和实际认同的重要原因。性别角色差异不是生来就有,也不是固定不变。建构合理的性别角色规范来推动女性参政的发展,这对于实现女性政治权利,营造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从重塑合理女性角色规范的视角,探讨了扭转女性参政不利处境的策略——解放传统性别观念,重塑性别角色;培育社会的性别决策意识;也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倾斜政策并通过加强执法来着力改变女性政治参与的薄弱性。这是女性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领域合作加力推进。  相似文献   

11.
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分享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从性别的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并进而推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伴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南的女性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自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近10年的时间。10年来,从领导到群众,究竟有多少人能从国策地位认知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决策者的性别意识对性别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否造成其在公共决策中存在社会性别盲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女性主体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妇女的社会地位是不是得到了整体的改善?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否依然存在其土壤?生育、抚育性别观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主体意识消解的历程,着重从父权制的超稳定性、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经济地位的差异性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应当从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性别平等意识科学化、个体主体意识现代化、群体主体意识自觉化等方面重塑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辉 《兰州学刊》2006,(12):88-91
文章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对老年女性经济与生活状况的考察,探讨了老年女性贫困人口相关社会问题中隐含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文章认为,老年女性人口经济资源获得途径分为自我转移、家庭转移和社会转移三大类,老年女性人口在获得经济来源和收人支持方面因社会性别不平等而较男性存在较大劣势,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中国《刑事诉讼法》在应对关涉女性重要权利的性犯罪以及家庭暴力问题上,由于立法中的性别缺失,导致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相关权利缺损,无法获得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刑事诉讼立法应实现性别回归,确立性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被害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家庭暴力的公诉制度,以救济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缺损之权利,实现刑事诉讼中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6.
朱菊香 《江淮论坛》2013,(3):157-160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7.
考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性别均质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背景下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等级化的性别分工模式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社会转型期的性别不平等既表现为一种历史阶段上的不平等,也表现为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可以从制度设计、观念更新、学校教育、女性自身素质提升等四个层面上寻找突破口,努力促进性别分工的合理化,并从根本上推动性别平等问题的解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问题并不局限于女性群体的范围内,事实上,女性主义和女性群体本身常常被种族和阶级这两个根本性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持续地分裂/分化着,如何团结更多的力量,将被分化/分裂的女性力量结合起来,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和穿越与性别制度(男权制)扭结在一起的阶级和种族问题.由于性别、种族和阶级三种社会等级制的同构性和相互作用,导致了单纯实现女性解放理想的不可能.这种现状要求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着眼于更广泛的政治领域,以更稳健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三种基本社会等级制的同构性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立足于社会性别问题,将性别问题放入到由性别、种族、阶级三种社会等级制度交错构成的社会政治整体结构中去观察三者之间的联系、作用和矛盾,我们就会认识到,女性解放不会独立于或者早于社会的解放,而一个真正的社会解放也必然包括女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9.
从五四到新时期,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性别身份的确认,是在宏大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中展开的,它从一开始就带有政治、党派、阶级的烙印,因此一边是启蒙现代性给女性带来的人性和欲望释放的可能,另一边是各种主流话语笼罩下的被忽略了的性别牺牲甚至是无法掩盖的性别压迫.这种境遇来自于政治话语的功能性压抑,也来自女性自身精神“现代性”的困惑和艰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