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不朽之作,其回目的语言别具特色、异彩纷呈,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前56回回目中的修辞格及其在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从重复、对偶、隐喻、借代、委婉语等语义修辞格的视角研究原文修辞格在译文文本中"音形意"三美的再现情况,剖析译者的翻译手法和翻译技巧,旨在探寻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回目汉英翻译的可行性与翻译限度等问题,以期达到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回目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从而形成了该种跨学科的翻译观,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顺应性对语用翻译的启示及其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言的顺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名词的翻译特征,论证文化语境顺应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顺应论视角下,将赛译《水浒》中的文化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赛译《水浒》所选择的独到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证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对社会语境的顺应、对心理语境的顺应、对物质世界的顺应情况,实现语境的动态顺应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入手,探讨商标翻译中的"陌生化"倾向,并指出商标翻译应顺应产品特点、目的语语言体系、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目的语文化。"陌生"应有度,译者应积极地进行动态选择顺应,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付家梅 《兰州学刊》2008,(Z1):174-176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个新的视角,即动态语境,来分析研究篇章语序。篇章交际过程就是语境因素与语言选择相顺应的过程,语言的顺应性是篇章交际的一种实现策略,语言使用者选定特定的语序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故本文试图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如何组织语序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是介于诗文之间的对句形式。本文借用文学理论的两个概念“知”和“感”,分析了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回目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移译,并试图揭示译文和原文差距之处的语言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不断进行选择的活动,是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参与下针对语言结构和语境动态地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为了使该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在顺应论框架下建立了一种翻译模式,用来解释顺应翻译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诗剧作品堪称世界文坛中的瑰宝,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语用顺应论以综观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莎学翻译中的一个新方向。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并以此从语言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对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对话伦理是由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其第一本翻译研究著作《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sTurn)中率先提出的,是在翻译身体学、翻译对话性和翻译修辞格的基础上进行伦理阐释。基于对话伦理的理论背景,结合翻译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探索对话伦理的内涵,对霍克斯译《红楼梦》中的言语表达、人际关系、品德智能、情感意志等寓意丰富的四字词语从三个层面,即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客体之间,进行了对话模式解读。  相似文献   

12.
语用学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能够用来解释、探索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而在《红楼梦》里酒文化的描写涵盖了酒事的诸多方面,展示了酒文化的丰富内容。从翻译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等效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认知语境的解读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再现与传达效果。以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利用其理论来剖析涉及酒事方面典型的译文案例。关注于解析译文的得与失,总结出译者对于译文读者和译入语语言的认知语境、文化语境正确的评估和认识,以及对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认知差异的评估,是影响译文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酒文化内涵的翻译,对于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在英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通过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然后,探讨了饮食文化英译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包括跨文化差异、文化内涵的隐含与外显等问题。在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认知识解的概念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在饮食文化英译中应用认知识解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为饮食文化的英译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并对跨文化翻译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关联-顺应视角下的委婉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不同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的探讨和分析一直方兴未艾。基于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之上的关联一顺应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一推理过程和顺应论中的语言选择顺应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交际过程中的委婉语。根据此模式,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过程是依据交际语境,寻求最佳关联,顺应关联假设,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过程。该模式有效地剖析了交际中选择和理解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同时也充分凸显出动态语境对交际双方选择和理解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外宣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与交流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选取《北京周报》、《今日中国》等一系列权威英译外宣刊物作为语料来源,运用系统功能理论的文化语境对等理论,考察其中常用翻译方法——增减法、改译法和解释法对外宣翻译中词汇处理的合理有效性。研究发现,对这些译法的综合使用可以较好地满足当前的外宣翻译要求,实现对外宣传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7.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的成果仅限于对具同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交际的语境进行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却鲜有论及。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以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流以双语互译信息为载体,传递人们情感交流之内涵,渗入文学修辞元素后,使交流更富灵性与文学色彩,易于被不同文化阶层人士接受并达成共识.本文从常规性的翻译策略入手,探索文学修辞格对翻译的影响,深入剖析了各类翻译策略的规律,并着重研究了文学修辞格在翻译策略中的应用,展示了修辞格在翻译的艺术表达手法、文学语言意境方面的作用,突出翻译策略与技巧,使修辞翻译策略情境顺畅交融.  相似文献   

20.
公司简介是公司的名片,好的简介能够为公司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带来巨额利润。公司简介的英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收到国内不少翻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公司简介英译问题的分析总结,或者是从功能翻译理论或目的论出发,针对翻译中的选词、翻译技巧以及交际效果的研究;或者是基于小型语料库对公司简介文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很少有人从语用学角度对公司简介翻译过程进行顺应性研究。本文将利用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公司简介的英译过程,认为译者英译时需在分析原文信息的基础之上,坚持"效度第一"的原则,采取"信息突出"与"结构简洁"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取"与"舍",从而顺应译文的信息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