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寻觅被历史湮灭的遗迹,结合有限的历史资料分析,指出云南红河上游的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地区一样,也曾经有过傣族建“勐”创业的历史时期。从而,对揭示古代傣族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其华 《老友》2011,(7):69-69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郎叨"。其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瑞丽等傣族地区。葫芦丝音色优美,发出的音律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绵柔,极富亲和力,擅长于表达柔和、细腻的情感,常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傣族历史脉络为引线,通过对东南亚诸古国历史、佛教及其文字的论述,进一步探讨上座部佛教传入滇西傣族地区的时代和德宏古傣文的产生及其源流问题,并综合得出一个"掸傣各族文字和东南亚诸国文字源流表".  相似文献   

4.
傣语中的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首先考察了西双版纳傣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特征,认为“水”是西双版纳地理环境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因素,因而,傣族文化中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水”情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进而分析了傣语词汇、俗语、诗歌与“水”的联系,试图以此阐明傣语中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5.
谈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华林傣族古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来源于印度的巴利文,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和翻译佛经的需要而创建,现存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使用的傣仇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地区及景谷、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使用的傣纳文;德宏...  相似文献   

6.
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傣族历史古籍研究的新硕果──《泐史研究》评介吴永明1993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德普先生所著《泐史研究》,是我国傣族历史古籍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西双版纳古称“勐泐”,当地傣族自称“傣泐”。1947年,李佛一先生首次将傣文历史古籍译成汉文,并...  相似文献   

8.
有关资料显示,阿洪傣族于700多年前从我国德宏迁徙到印度阿萨姆邦,因此我国德宏傣族与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有渊源关系。通过干支纪年表示法的对比,可以看到阿洪傣语与我国傣族各个主要方言之间的之间的亲属关系。其间,德宏傣族与阿洪傣族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语言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命名     
这里,我们把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的命名情况作一介绍,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傣族无姓。刀××、召××,常见于报刊。据说“刀”这姓氏,是傣历619年(即公元1257年)在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召片领五世时,由“天朝”皇帝赐给召片领的。数百年来直至解放前,“刀”这姓氏,仅限于西双版纳贵族内部在对外交往中取汉字名字时沿用。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后,随着西双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和等级制的崩溃,“刀”才演变为一般傣族学生和干部通用的姓氏。至于“召”,是傣语译音,本义为“主”,转义为“官”,凡贵族取名皆冠以“召”。若把“召”认为是傣族姓氏,实为误解。  相似文献   

10.
从傣族“苏荒怀”祭牛仪式看云南古代的牛祷习俗玉腊“苏荒怀”,傣语意为祭牛仪式或“叫牛魂”仪式,是西双版纳勐腊傣族农村的一种古老农祭习俗。它不仅产生较早,沿传时间较长,而且在以农耕为主的傣族社会生活和人的观念形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弄清它的全过程和所...  相似文献   

11.
正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南,与缅甸、老挝接壤,临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傣族是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近代,一般认为"贝叶文化"就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贝叶是一种被称为贝叶棕树木的叶片,它是佛教僧侣们较早用作刻写佛教经典的载体。在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里面,听到刀美兰演唱的傣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才觉得真正领会了这首歌曲。美丽的傣族姑娘像是西双版纳流动雀跃的一道风景,她  相似文献   

12.
一 1.1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和西双版纳两个方言。芒市话是德宏方言的标准音点。就语言特点来看,傣语芒市话与壮语、泰语等台语支的语言关系最近,与侗语、水语等侗水语支的语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西南和东南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是一个风景秀丽、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西双版纳是傣语 sipshong panna 的音译,sipshong 是“十二”的意思,panna 意为“千亩之田”,从词义上讲,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缴纳田税的单位或行政区域。在这块总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傣族为主以及布朗族,爱尼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他们独特的民风习俗最近在日本也有所介绍,其中每年都要举行的傣族泼水节,作为规模最  相似文献   

14.
泰国王姐干拉雅尼·瓦塔娜率领的专家表代团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访问了云南,实地考察了西双版纳、德宏和大理。归国后,在王姐主持下于一九八六年集体编写了《云南》一书。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访问记和观感,第二部分是学术研究,主要是对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的语言和文字,以及云南佛教等的研究。现将主要内容摘译于后:  相似文献   

15.
一、杂糅互存的现象并非固有特色 红河上游在中国境内通称元江,其流域指云南省玉溪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市,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傣族同胞达10万有余,占中国傣族人口总数十分之一强。他们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一样,在精神文化领域内自古拥有原始宗教崇拜;其崇拜的主体是渊源于氏族制社会的祖先崇拜,即“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励神”,它们成为傣族自古以来民族文化认同的内聚力。  相似文献   

16.
不久以前 ,我的朋友、傣学专家高立士副研究员给我寄来了他的傣学研究新成果——《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这本用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的新书是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并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 1 999年 2月出版的。可以说 ,它是高立士同志 1 992年出版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续篇。在这部专著中 ,作者着重论证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环境保护与水利灌溉的关系。对于《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一书出版的意义及其所包涵的傣族传统文化 ,马曜教授、黄惠教授、宋兆麟研究员都在他们各自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作了概括性的论…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读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时候,常在“封建领主负担”项目下,见到如下记载:“(土司)议事庭也是执法机关,可判定违犯封建法规的农民作苦役,或处以法规,如每年‘祭竜’,(即‘祭地方神’)前派出‘波勐’,到各寨检查有无“私生子”……若查有“私生子”,每人罚半开10至30元。”这是指勐海县的勐遮地区。(详见《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六》19页。)“结婚未满一年就生孩子,傣俗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三月,我们调查了孟定区的傣族文身情况。孟定是文身的发源地之一,西南边疆傣族地区的双江、沧源、耿马等地的文身技艺都是孟定师传。现在这里聚居着傣族的傣勒(水傣)、傣捏(汉傣)一万六千多人。  相似文献   

19.
小乘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至12世纪末、13世纪初,叭真入主勐泐(西双版纳)时已初具规模。到了16世纪后,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得到了巨大发展,形成“村村有佛寺,人人当和尚”的繁荣局面。回顾和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小乘佛教是有利于封建领主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发展和巩固的主要因素之一。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它直接地影响和主导着傣族社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它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有着不能低估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语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本文从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语言观念、文字创制等方面探讨了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