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委艳 《社科纵横》2014,(2):115-119
中国文学潮流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有着非常明显的同构关系,考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我们可以清晰的画出文学思潮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的清晰图谱。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学越来越感到一种焦虑,过去那种处于社会思想中心的优越感随着这种转型正一步步走向边缘,那种对社会政治、民族生存、生活价值等等的宏大诉求本应成为理想的一部分,却在当下的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显得高、大而空,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同时,那种文以载道的传统却被某种经济价值的语境逼到了某种可笑进而可怜的程度。文学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同时,网络的出现使社会思潮以另一种形式演绎当代的政治自由与思想狂欢,文学在走向边缘的时候,另一种生存姿态正悄悄降临。当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网络政治的兴起无疑给文学另一种启示,只是,这种发展趋势还在初期阶段,很多作家只是处在尝试阶段,但另一批不为严肃文学认可的网络写手却已经在茁壮成长了,从这一点看,文学的生存焦虑倒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那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应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2.
日本当代右翼思潮是其近代外扩思潮的继续和变型.无论是近代的外扩思潮还是当代的右翼思潮,其基本内容都是围绕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至二战结束时的70余年间所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言的.二战后,在国内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右翼势力得以复活,新右翼势力不断滋生,从而形成了一股否定和美化侵略战争、为侵略历史翻案的思潮,可称之为当代的右翼思潮.如果说,近代外扩思潮的核心是侵略有理论,那么,当代右翼思潮的核心则是侵略有功论.  相似文献   

3.
唐业仁  谢承力 《社科纵横》2010,(2):141-142,147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后现代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潮的表现形式及特征,重点分析这些思潮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顾肃 《浙江学刊》2013,(1):94-101
当代社会思潮中激进与保守、左与右之间的争论围绕自由主义的基本观念和原则而展开.左翼较多强调平等,主张较为平均的经济分配和社会福利,甚至某种集体主义的政策取向;右翼通常强调自由,依靠自由市场经济来促进社会的生产和交换,限制政府权力,更多主张机会平等.民主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理论则试图兼顾左与右.当代中国的左派与自由派的争论既与西方的相应思潮相联系,又带有中国社会的某些特点,在个人权利与集体取向、市场经济和社会公正、自由和民主等问题上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4,(9):160-16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新型传播媒介的普及,现代社会制度文化的镜像逻辑和评价尺度遵循功利主义的原则,普遍和典型思维是"以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受其影响,思想处于选择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呈现出了价值迷惘、信任焦虑和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学习异化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视角、观点与方法辩证分析功利主义价值观,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功利主义社会思潮之引领作用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必须坚持用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加以引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合力,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在日本形成了三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这三种思潮相互牵制,此消彼长,维持了微妙的平衡,并对战后日本的发展路线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对上述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其演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明代社会思潮与《水浒传》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日晖 《求是学刊》2004,31(3):100-104
明代中后期的经商思潮和人性思潮是封建社会的新生事物,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浒传》的接受过程中也烙上了影响的印迹。主要表现为:《水浒传》的接受者对义与利关系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对小说中的理学倾向及儒者形象进行讽刺批判,反对虚伪的礼教,倡导真实自然的人性,以及禅宗思想和对《水浒传》趣味性的高度评价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杨少波 《社科纵横》2009,24(2):150-152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多元社会思潮共同表现出的性质上更具有隐蔽性。内容上更具现实性,传播渠道上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等突出特征,大大增加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强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引导大学生科学爱国、理性爱国,需要我们在分析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着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余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研究的基本轨迹加以概括性的说明。以日本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性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为起点,将社会思潮的相关研究按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进行归纳分析。述评主要以日本社会思想学界的研究史为核心展开。  由于社会思潮的概念及内容本身在日本学术界的模糊性,本项研究不论是在涵盖范围的针对性,还是在论述视角的逻辑性方面,均难免探索过程中的疏露偏颇,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和平民主主义(现代日本社会思潮的先声)  思想往往产生和传播于转型期的社会或大动荡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梁玉国 《社会》2001,(5):40-42
现代福利哲学的启示告诉我们 ,生产的社会化需要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本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表明 ,个人的贫困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 ,相反“这是社会的失败 ,而不是特殊的个人或集团或阶级的失败”(Brockway1999:10—12)。这就需要传统意义上由私人和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转为由政府来承担。然而 ,美国社会保障体制在当代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进行改革。本文考察了美国妇女在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状况以及未来各种社会保障的设想对妇女退休收入的影响 ,并对改革设想进行了哲学上的反思。当代美国社会保障的两大问题1935年…  相似文献   

16.
赵克平  赵玥 《唐都学刊》2013,29(1):63-65
儒家教育伦理的基本体系是:成德教育是教育的精神前提,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公平理念,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导向,为人师表是教育的师德要求。儒家教育伦理的当代启示包括:借鉴成德教育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有教无类的合理因素,推进教育公平;借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怀满 《学术交流》2002,(2):149-151
朱熹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明人伦”、“教有成法”、居敬持志等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重视人伦,强调伦理本位,主张道德自觉应从个体入手,并形成了一套关于道德自觉的理论,主要包括道德自觉的起点、内容、方法和境界等。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为人",要处理好各种伦理关系,做到孝、悌、忠、信;其主要方法有"格物致知"、"致良知"、"反求诸己"、"慎独"等,道德个体如果能达到时时处处按道德规则办事,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是道德自觉的最高境界。当代德育培养道德自觉要从个体入手,重视伦理本位,培养人的道德反思能力和自觉践行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19.
吴晓刚 《社会》2016,36(3):1-31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之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本文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心理学在传统上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学科,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们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忽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9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试图解决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从冲突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影响司法公正的心理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