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资本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地方政府竞争这一横向视角, 对转型期我国资本形成的“囚徒困境”及其成因进行了考察, 揭示了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对资本形成及经济增长绩效的深刻影响, 提出了区域竞合是对资本形成“囚徒困境”的求解思路。  相似文献   

2.
按照经济生产的原理,资金本身不能创造新价值,只有资金通过投资转化成某种生产要素性资产,才能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发挥创造新价值的功能。因此文章通过政府的投资与固定资产交付率和资本形成率的数量关系,以1995—2012年的数据为依据,来探讨我国政府投资对资本形成效率的影响。认为固定资本形成主要跟本年度和上一年度的投资有关,而且政府投资的资本形成效率要高于民间投资的资本形成效率。  相似文献   

3.
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重点从资本结构与民营企业价值的关系来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策略,分析了权衡模型在民营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文章把我国民营企业分为传统产业企业和新型高科技企业,按照资本结构理论得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选择相应的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北方论丛》2001,(6):34-36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主要面临着竞争加剧,家族式经营,资金短缺,人才不足,产权问题突出等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应进行规模扩张,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人才素质,以便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资本维持规则被认为既不能真正地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又易造成公司资产的闲置浪费。但资本维持规则仍有一定优点。人们提出的偿付能力测试等替代性手段,虽有优点,但仍有其无法克服的缺点。妥当的出路是,汲取二者的优点并尽量扬弃二者的缺点。既要保护现有和可预见债权人的债权,又要适当保护无法预见的将来债权人的债权,并对规则的适用效率和成本予以适当考虑。  相似文献   

6.
随着企业规模扩张、社会交往增加、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更加多元.从最初的由血缘、地缘关系带来的原生性资本,扩展到由商业交往形成的互信,如果企业规模继续扩大,会发展政企关系,重视社会声誉和社会责任等等.转型期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有这样一些特点:原生性社会资本日渐式微,且更隐蔽地嵌入于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中;网络媒体的兴起促进企业社会资本快速增值;政企关系成为转型期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很重要的部分.民营企业必须主动扩展社会资本以适应转型期的经济环境,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7.
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世界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有着密切联系,企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以浙江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利用2004~2006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对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浙江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考察表明,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现实中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南京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南京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并针对 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及完善南京资本市场的融资策略及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金融压抑中的资本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金融压抑不但表现为农村资金的外流,而且表现为农村资本形成的不足。关于农村资金的外流,我国学者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农村资本形成的不足则关注甚少。本文利用联合国建议使用的永续盘存法(PIM),对我国农村资本存量进行了初步估算,既有助于对农村金融压抑进行全面的认识,也有益于我国未来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概念的混乱、研究路径的不清和研究方法的褊狭是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学遭受质疑、面临发展危机的重要原因.我国公共行政学要走出危机首先必须面向实践,从研究中国的实际出发,对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建立既符合中国传统和现实,又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其次还应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和运用,并加强微观领域公共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三农迷局路在何方?从梁漱溟、舒尔茨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思考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有益的启发.梁漱溟对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1)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2)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3)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4)农民自觉、化农民与农民化.乡村建设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一强调重视农村重视农业,通过发展农业而寻求一国经济发展或工业化之路;二强调对农民的教育供给,即所谓的"化农民",只有化农民,才能根本上达成乡村建设之事.西奥多·舒尔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对"三农"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舒尔茨的思考主要表现在:(1)借助市场方式,通过向传统农业输入新的生产要素,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2)通过向农民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来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提高农民利用新生产要素的能力,改造传统农业.两者的思考,对破解今天三农迷局具有重要启示:一是研究三农问题不能离开农民、农村和农业,而必须从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向农民教育投资而提高农民素质.三是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乡村行政总体上呈现出过度政治化特征,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在政治的直接支配与控制下运行,行政机制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政治高压下直接凭借强制性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支配与控制。1970年代末开始的以市场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以政治直接支配行政为基本特征,以动员、任务和命令为主要方式和手段的传统行政机制逐渐陷入困境,并导致了乡村行政从政治化行政向法治化行政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4.
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更新之中,显示出其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的变革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因而,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变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话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话语主体间实现有效交流的首要载体,其最显性的功能就在于话语主体对彼此之间表达意义的共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的有效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话语内容的准确性和主体知识结构的丰隘,而更决定于话语间性的张力度:张力太大,则抑制话语功能的有效实现;张力太小,则主体之间就会失去交流的意义。话语间性在话语实践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符号差异性;二是主体间性;三是语境间性。虽然,话语间性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社会学问题或者语言学问题,但是它的逻辑根源却只能在哲学认识论那里寻求到存在的合法性。话语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异化、文本冲突和话语霸权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因此,如何把握话语间性的两重性,突破话语间性的两难选择,就成为主体间达于共同理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历史表现为社会分化与社会合化、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低水平循环,社会运行过程表现为趋极端性、中断式平衡及资源的周期性耗散。本文力求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生产功能性分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推进机,自我服务性分化则导致利益分配与生产性功能相背离。公共权力群体和组织权力群体将法理性权力用于自我服务,使生产功能性分化总是伴随自我服务性分化,自我服务分化总是趋于极端化。由于自我平衡机制缺位,革命性的中断成为解决极端化问题的一般方式。然而当抑制自我服务性分化的时候,生产功能性分化也同时被抑制,导致社会进程的迟滞。为此,我们对如何克服这些社会分化悖论和使社会进入正论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本文考察了这些理解的困境,认为它们都没能把握住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不能概括马克思哲学的特质。但是,它们也从特定视角把握住了马克思哲学的某种品质。如何概括马克思哲学,本文提出了人类学唯物主义,认为这一提法可以把以上哲学所强调的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等概括在人类性中,因为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世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伴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已成为向管理层、决策层提供关于效率、效益、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期刊从昔日的辉煌跌落到今日之衰落 ,是市场经济冲击所致。因此 ,文学期刊再创辉煌 ,就必须走入市场 ,要转变办刊观念 ,大胆探索市场运作模式 ,走出一条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历史进程以及俄罗斯地缘位置的独特性造就了俄罗斯文明"亦亚亦欧"同时又"非亚非欧"的独特性.正是俄罗斯文明的这种独特性,导致了俄罗斯自身发展道路选择上的两难境地.俄罗斯应该效仿"西方",还是应该走"东方式"道路,押或是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欧亚文明"之路,这已成为困扰俄罗斯人的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未来俄罗斯能否探寻出一条契合国情、得到主流民意鼎力支持并真正为俄罗斯的繁荣昌盛开辟广阔前景的发展道路,仍不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