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德鲁·洛伊·韦伯是当今世上最为人熟悉及创作最丰饶的音乐剧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剧魅影》、《约瑟与神奇彩衣》、《贝隆夫人》等十多出音乐剧全都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语境下,西方主要是英美,其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对象不再是“精英文化”,而主要是大众消费文化。大众消费文化随当今传媒起舞,颠覆了艺术领域隔离于大众文化其他领域这一固有观念。文章试以当代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消费文化镜像,并对当代中国大众消费文化镜像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优秀歌剧作品,是承袭传统与时代元素的代表性民族歌剧作品,为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在介绍其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剧情概况的基础之上,主要从音乐学角度来探讨分析该剧的音乐特征及其创新意义,从而总结出该剧对未来中国歌剧创作发展的影响,也为之后的演绎者及声乐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分析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女学霸迷上翻译音乐剧 程何,1990年出生在浙江湖州市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艺术氛围熏陶,她自幼酷爱音乐.读初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程何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剧. 那是2005年3月,《剧院魅影》英文版在上海大剧院连演100场后落幕,全场座无虚席.这是音乐剧大师韦伯1986年创作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创下原版音乐剧在中国驻演场次和时长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音乐剧与西方的话剧、歌剧都属于舞台戏剧表演体系,综合性、多样化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其艺术特征之一。奥斯卡叫、哈姆斯坦认为,音乐是音乐剧必不可少的元素,“歌唱”又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可以说是艺术永恒的规律,演唱风格又是属于音乐风格领域的范畴。本文就音乐剧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据拜伦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杰作。如果从艺术风格和写作技法对《唐璜》的剧情和唱段分析,可加深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也能对歌剧的创作与表演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运用《拉奥孔》中“画”与“诗”的经典观点,对音乐剧艺术形式的本土化创作进行阐释,以一部具有浓郁本土色彩的音乐剧《牵手》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时空转换”,把一张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的牵手新闻照片,融入地方民俗,创制为本土音乐剧,完成从“画”到“诗”的转换过程,探究音乐剧本土化创制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音乐剧《猫》的成功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猫》是一部以儿童诗集改编而成的音乐剧,这样的取材成功的希望不被看好。但音乐奇才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和一批天才的创作团队使《猫》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主题曲《回忆》感人至深、风靡全球,成为《猫》剧的代表和象征。音乐剧《猫》将丰富的音乐元素、新颖的舞蹈元素和大胆的舞美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是其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9.
提起音乐剧,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悲惨世界》《猫》《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这些经典音乐剧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0.
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我国歌剧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本文针对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人物韩英(女高音声部)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作尝试性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两个主要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从音乐分析、情感把握、风格特色、演唱技术与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全剧的演唱艺术处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长阳南曲的起源和传播方式学术界仍存在疑议。通过对演唱场景、乐器、曲牌、文本等方面论述可以看出昆山腔的水磨调是其源头;明代中期通过士大夫家乐和军队两种方式流传到了长阳,又通过容美土司家乐传播等方式得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章通过对湖南常德丝弦的发源、形成与流传的考证,以及就湖南常德丝弦的调式特征、结构、成因、曲牌、风格的研究,指出湖南常德丝弦调式音阶中的偏音、调式主音的互转的特殊性,肯定了乐句结构、转调、终止等旋法特征在常德丝弦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14.
徽州目连戏、南陵目连戏与东至目连戏是安徽境内的三支主要目连戏。文章从音乐体制、声腔、音乐发源和戏曲曲牌方面对三支目连戏的唱腔音乐程式分别进行解析,并阐述了三支目连戏唱腔音乐程式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粤剧在进入21世纪后,其求变的发展趋向十分明显.概括来说,新世纪广东粤剧的"变脸",主要的标志不是其舞美的"大制作",也不是其声腔的变化,而是其文学性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索源于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之中,比较历代各种音乐类型的结构及表现形式,长阳南曲以复制的方式传承了单弦牌子曲的表现形式及主要伴奏乐器,在传承中完全承袭了单弦牌子曲的“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长阳南曲鲜活地再现了单弦牌子曲。单弦牌子曲是长阳南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伤逝》,《风萧瑟》是这部歌剧中"秋"的一部分,也是一首咏叹调女高音歌曲。本文从作者创作背景、音乐形象、演唱处理等方面对这首咏叹调歌曲进行分析,认为《风萧瑟》这首歌曲唱词优美简洁、富有诗意,旋律哀婉动人、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风雨祠堂》是甬剧编剧名家王信厚以迪伦马特《贵妇还乡》为蓝本成功改编的剧作,标志着甬剧在剧本创作上达到的新高度。对比分析《风雨祠堂》与《贵妇还乡》在文化结构、艺术技巧与人物形象等方面表现的区别,探究甬剧在改编外来剧作上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非常注重小说语言的使用,他在《秦腔》中穿插了许多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如对于叠字和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对特殊用意词语或句子的有意反复、对短句间或夹杂长句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秦腔戏文内容和简谱的直接引用等。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和深刻的感染力,使《秦腔》的语言具有了同戏剧秦腔一样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