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荣格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笔者通过对他的分析心理学进行深刻分析之后认为,荣格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叛逆者,他的心理学体系也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挑战;荣格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在坚持弗洛伊德主义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改造和发展,这一理论对以后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支流,它致力于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本文分析了弗洛伊德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出了为要"补充"马克思主义而对弗洛伊德理论所做的必要改造,并从古典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对此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当代西方理论界争议较大的学说之一。争议的主要分歧在于精神分析学说的臆测性和科学性。作者认为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性和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关,深入分析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助于科学地评价精神分析学说。因此,本文试图论述弗洛伊德解释癔病、梦与日常生活失误行为、文学艺术的三种不同方式,从而对精神分析学说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的科学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试论霍妮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人物和主要代表,她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动机、对童年经历的重视等思想及一些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并且对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使精神分析理论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舍,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派别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拉康、霍兰德等人又在理论上重新阐释、丰富了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本文拟从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理论、精神分析与社会等角度,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2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人格观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诸如人格内涵、表现形态、发展观点、对道德心理的影响等等;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点,如重视自我的统一协调作用,其人格与道德心理关系模式都体现为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在塑造现代人格及人格心理教育方面两者均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的理论给心理学以巨大冲击。从弗洛伊德始 创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其间,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追随者不断努力的研究,争鸣与 拓展,促使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精神分析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拉康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拉康认为,无意识不具有实体性,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主体是空无,"我"不断被他者建构,不断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沈从文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沈从文在表现都市情欲、乡村性爱、"诗与火"内在个人爱欲体验等性爱题材小说方面,自觉借鉴和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深化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同时也给其创作带来某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作为当代人本主义伦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批判地发展弗洛伊德动力性格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判断理论。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特性根植于人的性格,人虽然在性格形成与发展中不是自由的,但理性与良知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关于价值判断的客观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写意派情爱小说热衷于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目光,观察剖析人物的言行以及支配这种言行的深层意识特别是性爱心理意识,或展示人物性爱行为的随意性,或渲染人物性爱关系的变态性,来着力表现本能生命特别是性本能与自我伦理意识的冲突过程,着意描摹这一过程的心理演变轨迹及冲突的层次感,显示出了作品强烈的反道德倾向。  相似文献   

13.
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文章着重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潜意识与人的精神的关系、潜意识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潜意识与性欲人的关联、潜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潜意识理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我分裂主要呈现为两种形态 :当人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发生矛盾冲突时 ,便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 ,产生一种存在性不安 ,表现为精神分裂性 ;精神分裂性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 ,便进入精神分裂症状态。前者是一种正常的精神现象 ,后者则是一种非正常的病态现象。作家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描述人物的自我分裂 ,由此而创造出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论弗洛伊德学说的哲学和理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学说作为一种建立在性学基础上的精神病治疗方法 ,已经过时 ;从当代的眼光看 ,这一学说的重大意义是在对人类思想影响更为深广的层面上 ,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哲学视野。弗洛伊德学说对传统理性进行拒斥并对理性自身的力量作了限制 ,所以它同传统理性有根本的区别 ;但它不是非理性主义的 ,而毋宁说是一种关于人的新理性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但是 ,卡夫卡并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问题上 ,卡夫卡更是坚决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对待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复杂心态 ,在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7.
道德普遍主义要求以普适性的道德理论规制人类实践生活,然而由于其忽视了实践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最终导致各种现代道德理论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下,道德相对主义以情感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新面貌重返现代社会,直接否认了道德客观性。在这两种极端之间,道德历史主义以一种折中姿态出现,既强调道德客观性的一面,又强调道德相对性的一面。然而,该主张虽然克服了道德普遍主义的局限,却因强调道德相对性而陷入同道德相对主义的暧昧之中。如果要摆脱道德相对主义,它又要向道德普遍主义倾斜。这种介于二者间的张力,既是其魅力所在,又是其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各种现象的反思,找到其背后存在的理论根源,剖析其德育实践中的道德观,讨论德育模式和公正团体德育模式中蕴涵的主体德育理念。同时,还结合我国高校当前的德育现状,吸收柯尔伯格理论精髓中的合理成分,探讨如何塑造我国高校的主体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