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籍贯考     
1979年出版的《辞海》“王弼”条说他是“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实误。阅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八《王弼传》注说:“《世说(新语)》注引《弼别传》云:‘弼山阳高平人’。又同书卷六《刘表传》注说:“高平见《武纪》建安十八年,又互见《王粲传》,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图,山  相似文献   

2.
僧一行(张遂)是我国唐代卓越的天文学家。关于他的籍贯,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河北省巨鹿县人。这一说见1965年版《辞海》和1979年版《辞海》。《辞海》“一行”条下解释说:“唐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令属河北)人。”二、山东省昌乐县人。此说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一版)。该书选编《旧唐书·一行传》:“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编者在注释中称:“魏州昌乐:魏州亦称魏郡,领十县。昌乐是魏州十县之一,今山东省昌乐县。”三、河南省南乐县人。这一说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一行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拙作《河南古代科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3.
“章华台”是著名的楚国古建筑,每每见于史载及文人之歌咏。新版《辞海》说“章华台”凡有四:一为华容之章华(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古华容县城内);二为城父之章华(在今安徽毫县东南古城父境内);三为汝阳之章华(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古汝阳城内);四为“豫章台”(在今湖北沙市)。本文着重对一、四两处进行考察。华容之章华“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张衡《东京赋》)。这是“章华台”见于古人文艺  相似文献   

4.
新《辞海》刘焯条:“刘焯(544—610):隋经学家、天文学家。”把刘焯的卒年定为610年,是依据《隋书·刘焯传》:“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见《隋书》卷七十五,1719页,1973年版) 大业是隋文帝年号,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笔者认为这个卒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蔡廷锴(1892—1968)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军事家。权威性工具书《辞海》(1979年第1版)及《辞海·历史分册·中国现代史》(1984年12月版)载:蔡廷锴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河北省政协与保定市政协文史委合编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保定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还说他是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生。笔者认为,这有悖史实,应该纠正。  相似文献   

6.
“干谒”,《辞海》释为“求请;有所干求而请见。”又引书证《北史·郦道元传》:“性多造情,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多为人所笑弄。”显然,这与“干媚”、“干禄”等一样,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意味着一段不大光彩的行径,如张衡所说:“欲巧笑以干媚兮,非余心之所尝。”(《思玄赋》)那么,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有无“干  相似文献   

7.
1979年新版《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关条目记述曹魏名将夏侯渊之死,均称系为黄忠手斩者。如第838页《夏侯渊》条:“后为刘备部将黄忠所击杀”;第2053页《黄忠》条:“于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说始见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不确。  相似文献   

8.
对墨子生卒年,汉代有几家比较重要而影响较大的说法: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只有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井孔子时,或日在其后。”(2)刘向:“在七十子之后。(《史记索隐》引《别录》) (3)班固:“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 (4)张衡:“当子思时。”见《后汉书》本传引张衡《论图耩虚妄疏》云:“公  相似文献   

9.
《茶经》成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陆羽的《茶经》成书于何年,学界一般认为在公元756——780年之间,跨度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未免笼统。考《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因此,弄清“浙西(浙江西道)”的设置时间和区域,当能有助解决成书时间。据新《辞海》载“浙江西道,唐乾元元年(758)置”,《中国历史大事年记》中唐乾元元年十二月条下有“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之记。当时的浙西道管辖那几个州呢?《旧唐书》三十八卷有具体记载“浙  相似文献   

10.
《辞海》中的《自然辩证法》条目写到,该书是“恩格斯在1873—1883年间研究自然辩证法问题时写的一些论文、札记和片断的汇编。”(《辞海》哲学分册第20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时间上限,《辞海》定为1873年,这是以该书第一个片断,即《华希纳》的写作时间1873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772页注释376),来确定的,而不是把该书第一篇论文,即《导言》的写作时间1876年  相似文献   

11.
一、“传”近年出版的《中国通史讲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册131页,引用了《汉书·景帝纪》关于景帝四年的一条史料:“复置诸关,用传出入。”作者在“传”之后,加了注音注义:“传(zhuàn撰,公车)。翻阅母本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06页注语云“传,是一种通过关津的信物,象通行证一样。”那么两条不同的注文,究竟哪条准确呢?我认为后者正确,前者有误。  相似文献   

12.
新《辞海》对“武当山”条注云:“主峰武当山(一称紫霄峰、太和山),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山势峻拔,有上、下十八盘等险路及七十二峰、三十六涧等胜景。”此注两处有误。一是“主峰武当山(一称紫霄峰、太和山)”之说实误。武当山的主峰是天柱峰,非紫霄峰。《均州志》和《太和山志》俱云:武当主峰天柱峰。《读史方舆纪要》载;“武当山……群峰最高者,天柱为之冠。  相似文献   

13.
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有关他的生卒年,在解放后出版的书刊中有三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一七四八(乾隆十三年)——一七九九年(嘉庆四年),年五十二。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624页),新《辞海》“黎简”条即用其说。一种是一七四七(乾隆十二年)——?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79年重印本,第四册,297页),对卒年取存疑态度。还有一种是一七四七——一七九九年,年五十三。见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354页、415页)及商承祚、黄华《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上册22页)。按,第三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结轨”一词,新《辞海》、新《辞源》均未收,《中文大辞典》第25册第351页收有此词,释义云:“谓车轨相连也。”书证为《吕氏春秋·勿躬》“车不结轨”。今按:“结轨”有三义: 一、《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结轨还辕,东乡将报。”李善注:“《楚辞》曰:‘结余轸于西  相似文献   

15.
《辞海》(修订本)沃沮条云:“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败满孙右渠后,在沃沮国地置玄菟郡。”这段文字中,有两处有误。其一,“满孙右渠”应是“卫满之孙卫右渠”之意,《辞海》误将“满孙右渠”作为一人之名。卫满,燕人,西汉初乘燕王卢绾亡入匈奴之机,率千余人奔朝鲜,被立为朝鲜王。事见《史记》卷115《朝鲜列传》,《汉  相似文献   

16.
往时社会上流传:曹操奸诈,防死后有人挖墓,遗命设七十二疑冢,以免尸骨遭殃。流传之说,信否听便,但《辞源·高陵》条(三)载:“高陵:陵名,三国魏武帝陵,在河南临漳县西。按《河南通志》:‘讲武城外有疑冢凡七十二,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列布,直至磁州(今河北磁县)而止’。亦(?)西陵。”见诸正典,就值得深究了。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3,(4):127-128
异文即从二止。字下部止的写法与 2号之近、道所从相同。5 .《性情论》 8号“是以敬安” ,释文读“安”为焉 ,虚词 ,而注文又曰“‘敬安’二字见于《荀子·君道》” ,其文曰“敬而安之”或“安敬之” ,“安”乃一实词。释文与注文相矛盾 ,依文义及句子语气 ,当以读焉为是。上博简拾零@陈英杰$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博简;;《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①②③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见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义文及注解》。 ④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71页《缁衣》篇前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汉赋史上,张衡既是创制“大赋之极轨”(如《二京赋》)的雄才,又为首开魏晋“抒情小赋之先河”(如《归田赋》)的智者,对此时贤颇多关注,然对在他一生中有重要意义的《思玄赋》,却缺少深透的理解。本文认为:张衡《思玄赋》不仅在大赋之规模与骚人之情感中内蕴了复杂的人生观,而且通过文学形式的描写表现出的玄理意识和征实精神,成为汉、晋“言志”赋创作之传承与衍变过程中一显著标识。 一、从“范书”选文谈起 张衡创作本事详载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在体例上,范书承《史》《汉》“以史传文”之法,较多传录“传主”文章,其于张衡选文四篇:即《思玄赋》、《应间》、《上陈事疏》、《请禁绝图谶疏》。由此生一疑问,范书何以对张衡众多赋作仅录《思玄》?特别是代表张氏大赋成就的  相似文献   

19.
《辞海》文思院条:释文思院为“宋代官府手工工场之一。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置,属少府监,南宋时,并少府监入文思院,其职务,据《宋史·职官志》:‘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  相似文献   

20.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