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多维度来考察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能够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且集聚程度每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减少0.516%。整体而言,改善农业社会资本配置状况,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但存在地域上的异质性。农业大省比非农业大省更容易发挥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同时,农业产业集聚会对周边省份的农业发展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周边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策略,加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打造并完善农业产业链,以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区域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2.
饭店业空间集聚对提升区域饭店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有利于饭店企业降低成本并获得正向外部效应,而且有助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和客源共享,形成区域品牌.论文主要探讨广州饭店业集聚形成机理以及集聚模式,研究发现,影响广州饭店业集聚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空间因素、行为因素和人文因素,并且不同因素对饭店业集聚产生不同影响.城市饭店业初始集聚首先产生在优良旅游资源周围以及交通便捷的城市入口地区,然后通过自我累积循环效应和锁定效应推动饭店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者空间行为偏好和饭店企业区位决策行为是导致饭店集聚形成的内在诱因,政府行为以及城市规划是促成饭店业集聚形成的外在因素.根据影响饭店业集聚主要因素的不同,广州饭店业集聚模式分为交通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商业办公导向型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财政支农的力度是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相邻地区的总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越高,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周边地区的财政支农力度对本地区产生溢出效应,在带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间接地带动相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结块效应。另外,相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本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其相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会起到辐射作用,形成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4.
空间结构调整: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中国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遇到的瓶颈及其产生这种情况的基本因素后发现,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地区都是脱离中心大城市支撑的农村工业化地区或中小城市地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城市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内生的互动机制:首先,因城市发展而来的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够形成诱使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需求和供给;其次,城市自身形成的多元化集聚,使得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创新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第三、伴随着城市化而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和社会资本整备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促进城市带(圈)的发展,强化优化城市环境建设、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城市带(圈)外围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及其网络关系的形成,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空间结构调整为平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制度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6年相关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制度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某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变化会对其他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规范的经济法律制度、开放的贸易政策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集聚,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加强则不利于制造业集聚发展。因此,沿江省市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系列经济制度安排,促进制造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集聚效应导致产出外部性,使不同区位的生产力存在差异,各部门在地区之间的均衡分配即城市分区的形成,有赖于各部门聚集收益的强度以及对区位特征要素的特别需求.本文将集聚效应因素引入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效应影响的城市土地市场模型,分析基于集聚效应的各区位生产力差异、就业密度差异、区位成本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地价分布规律、城市空闻演变,以及企业和家庭的选址行为.  相似文献   

8.
城市体系的微观经济分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体系研究范式 ,旨在用微观经济学的规范数学模型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 ,分析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获得城市体系的具体组成。它分为新古典城市体系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两种。前者假设“集聚力”是本地化外部规模经济 ,“分散力”是城市地租 ,由于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均衡 ,得到具体的城市体系 ;而后者假设“集聚力”是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分散力”是运输成本 ,通过分析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内在因素 ,证实了中心地理论的城市体系结构的存在。该范式对我国发达地区 (例如浙江、江苏 )的城市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2年~2012年,长三角物流业集聚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城市极化作用不断变大,物流集聚和扩散效应显著增强。与2002年相比,2012年消费流通水平是长三角区域物流集聚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且影响程度在上升;对外开放程度对长三角区域物流集聚具有高度正相关,且影响幅度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区域物流集聚促进作用显著,且影响程度变大;制造业发展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和城市规模对物流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法定要求、住房市场化和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三者结合,衍生出为社会所诟病的学区房现象,对教育公平、社会阶层流动等多个方面产生冲击。义务教育空间配置不均衡与居住分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机制。在义务教育场域内,学生群体的“家庭资本”会转化为“学校资本”,并通过“生源—学校资本—升学绩效”的内生正反馈机制引发教育不均衡的自我增强效应。对学区房市场出清机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义务教育空间配置不均衡与居住分异会相互加速,共同推高教育结果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分化水平。若不能实现生源均衡,仅靠投入均衡,将无法实现教育产出均衡,更无法打破教育不均衡与居住分化的互动增强机制。我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最新政策尝试从打破生源与升学率的正反馈机制入手来提高生源的均衡化水平,对促进教育均衡和居住融合的共同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集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因素之一,研究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挖掘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邯郸市为例,阐述了人力资本集聚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通过计算邯郸市人口净流量,分析了邯郸市人力资本集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本集聚水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省与江西省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集聚状况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区域方面对比分析,发现制造业在江西省比广东省在空间上更为集聚;从行业方面分析,发现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些资源加工型行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在广东省与江西省集聚态势差异显著。实证分析表明,影响两省制造业集聚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相似性。导致差异的原因源于制造业在不同省区的自然优势、集聚效应以及内涵的差异,但政策与制度因素仍然是主导。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驱动要素,而人力资本的集聚是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文章以人力资本的集聚对河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影响为背景,对河北省人力资本集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集聚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关联性的研究现状入手,首先从吸引知识、人才、技术、产业的聚集,改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环境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区域创新系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区位选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信息交流、知识的获取和转移、产业生产链结构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作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机理。进一步,本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在地域上、结构上、功能上、目标上的互动关联性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提出了在政策上以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打造区域经济品牌从而促进两者间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0~2002年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资料,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中国现实经济特征的分析视角,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始终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基础,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规模经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而地方保护主义却阻碍了这一态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集聚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河北省产业集聚和人力资本的积聚为例,详细分析了河北省产业集聚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积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北省人力资本流量与产业集聚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据此提出了促进河北省产业集聚水平与人力资本集聚互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雄安新区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重点建设的经济区域,必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然而当前雄安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规划和指引,同时导致人力资本集聚动力不足。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产业集群与人力资本集聚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雄安新区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雄安新区产业集群发展以促进人力资本集聚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多层次的分配制度中,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按劳分配为主体框架内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内的分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将人力资本融入当前非公有制领域分配制度改革,应多渠道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凝聚;完善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工作;准确测度人力资本在物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度;合理设计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